雲南大姚縣:學黨史 繪好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

時間:2021-08-3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雲南省楚雄州大姚縣在黨史學習教育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從學習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切實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感恩奮進、團結幹事的強大動力,推動形成全縣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

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大姚縣認真落實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列出學習計劃,在堅持潛心自學的基礎上,嚴格執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集中開展黨史學習會、讀書班、民族團結進步專題講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研討等活動,組織黨員精讀研讀指定教材,學好用好參考材料。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在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基礎上,增加民族團結進步史學習教育,增強各族幹部群眾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在縣電視臺、“大姚發佈”微信公眾號、“七彩雲端”客戶端、大姚手機快訊、縣政府門戶網站等平臺開設“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專題專欄、專題網頁,通過社會宣傳、媒體宣傳、網路宣傳和文藝宣傳等方式,廣泛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趙祚傳烈士故居陵園、白塔山紅色文化廣場、石羊紅色紀念館、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大姚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展室等一批黨史黨性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為依託,通過開展清明祭掃烈士暨“學黨史、感黨恩”愛國主義教育和主題黨日等活動,將紅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結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歷史典故,弘揚時代精神,賡續紅色基因,講好大姚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讓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各民族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四個共同”理論深入人心,使廣大黨員幹部銘記黨的奮鬥歷程、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把紅色資源轉化為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

黨史學習教育促“十進”活動

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走深走實,奏響黨史學習教育時代最強音,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鄉鎮、進農村、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政法系統、進搬遷安置點及家庭、進醫院、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十進”活動深度融合,使黨史學習教育的感悟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推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力助推劑。

領導幹部以上率下,堅持沉到基層開展黨史宣講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宣講,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在講深、講實、講活上下功夫。組建縣鄉村三級宣講團,採取“理論+文藝”“文藝+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宣傳宣講“四史”的同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史學習宣講,引導群眾增進對黨的認同,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主題宣講,不斷夯實幹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基礎。

距離縣城25公里的趙家店鎮紫丘村,村民全部是8年前從金江畔七棵樹村的茅草房、土坯房中搬遷而來,316名彝族、傈僳族群眾收入從搬遷前的每人平均不足1000元增加到現在的9000多元,是搬遷群眾“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示範,是“直過民族”“一躍跨千年”的典型代表,更是大姚縣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少數民族群眾悉心聽黨話、衷心感黨恩、鐵心跟黨走的例子隨處可見。2019年獲評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村鎮。

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組織開展“我給國旗敬個禮”“給黨説句心裏話”等主題活動,舉辦“童心向黨,禮讚百年”文藝晚會等。走進縣民族中學,隨處可見的一塊塊民族團結進步展板、一條條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標語,營造出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這所學校每個班都有一個自創的民族團結進步主題歌舞和黑板報,學校還利用主題活動、班會、隊會、升旗活動,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和“五個維護”思想植根于當代、傳承新生代、播種下一代,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深深埋入並長久浸潤每個孩子心靈。

“我為群眾辦實事”

大姚縣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並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全縣樹立“一盤棋”思想,從鄉村振興、民生改善、文化惠民、教育衛生、企業服務等方面,切實把準群眾關切,作出全面部署,建立縣鄉村三級網路,形成層層抓落實辦實事的工作格局。建立黨員示範崗、責任區,落實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願服務制度,幫助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桂花鎮馬茨村在2016年“9·06”山洪災害中全村整體倒塌,在縣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族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後,把災害損毀的村子舊址恢復為耕地,積極發展百合、七月菊等綠色産業,讓一片片荒坡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2018年,馬茨村每人平均核桃收入7000元,花椒收入每人平均3000元,百合收入每人平均1500元,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桂花鎮黨委聚焦“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又發動群眾種植金銀花。“有了鎮黨委政府的幫助,過不了多久,我們這裡一定會成為網紅打卡地,今年的收入肯定又多了!”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必蘭高興地説。如今的馬茨村,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民族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呈現出“中華民族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喜人景象,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大姚縣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