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花園箐:民族兄弟心連心 黃土變成金

時間:2021-07-23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楊洪程

“民族兄弟心連心,黃土變成金。吃水不忘挖井人,脫貧致富感黨恩,一心一意跟黨走……”7月1日,花園箐業餘文藝表演隊在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拉河柱村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文藝匯演上為觀眾獻上了自編自導的文藝節目《傈鄉歡歌》。這只業餘文藝表演隊成員有傈僳族、納西族和漢族。

(花園箐生態農莊之一)

這是維西縣保和鎮花園箐自然村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花園箐是以傈僳族為主體、納西族、漢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山村。多年來,這裡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情同手足,共築中國夢。

講團結,各族群眾一家親

“我們村漢族會講傈僳話,傈僳族會講納西話,納西族會講傈僳族話,漢族會跳傈僳舞、傈僳族會跳藏族舞,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傈僳族姑娘陳金花説。

(花園箐婦女幹起活來一點不比男子漢差)

陳金花是維西縣保和鎮拉河柱村第四支部書記,黨員致富帶頭人。她的家庭就是一個傈僳族、漢族組成的和諧家庭。父親陳志軍是漢族,黨員致富帶頭人。母親是傈僳族,弟弟和弟媳婦都是傈僳族,侄兒子一歲多。一家人勤勞善良、團結和睦。陳金花是三江紅公司的法人,父親、母親、弟弟、弟媳婦是公司成員,一家人和睦相處,緊緊圍繞發展綠色産業辛勤工作,除了一家人過上好日子外,公司還帶著村裏的群眾過上好日子,公司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租用農戶耕地80畝。公司每年用工1500個以上,每個工日100元。

在花園箐,陳金花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同一個夢想把花園箐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團結在一起。走進花園箐就像走進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共生共榮的大家庭。近年來,拉河柱村第四支部以發展經濟、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為重點,建設了一支政治堅定、思想統一、團結上進、維護穩定、帶頭致富、作風過硬的高素質黨員隊伍,及時了解各民族群眾的思想動態、利益訴求、排查影響民族關係的不穩定因素,採取多項措施,分層次、有針對性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深入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教,讓各民族平等和“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也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少數民族”的“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築中國夢。特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人居環境提升工作中,黨員説朝前,更幹朝前,為守住零疫情凈土、調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創建最美村莊、推動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花園箐青壯年人人都掌握一項以上實用技術)

護生態,綠色發展日子美

近年來,花園箐各族視生態為命根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植根在群眾心中,村裏把保護生態環境納入村規民約,劃定永久保護區,不允許砍伐活立木。群眾自覺遵守,人人都是義務護林員,人人都是義務生態管護員,以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方針為保障,以統籌山水林田草系統治理為抓手,增強農業生態産品供給,提高農業生態服務能力,厚植生態沃土,推進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

不砍樹子,燃料怎麼辦?走進花園箐就能得到答案:燒水做飯用現代家電,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取暖用電暖爐。與此同時,花園箐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日子在汗水中變美。退耕還林後,天然林禁止砍伐了,炭不能燒了,花園箐每人平均耕地不到八分的花園箐群眾怎麼辦?在花園箐,青壯年大多數出去做生意、務工,留下少數人種蔬菜。共産黨員木麗瑾、陳志軍是花園箐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富起來的村組幹部。他們是花園綠色發展的領軍人,創辦公司、專業合作社,把群眾組織起來,發展特色産業,推動花園箐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在陳志軍的帶領下花園箐群眾投工投勞建設美麗家園)

在脫貧攻堅路上,陳志軍走在前頭。經過10多年的艱苦奮鬥,陳志軍創辦的維西三江紅生物資源開發公司完成野生珠子參人工馴化繁育實驗,到目前,珠子參培育面積達到52畝,每畝光是賣種子的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老陳的基地裏還有一寶,那就是本地原生品種紅心桃和黃心桃。這兩個品種很稀奇,口感好、營養好,已經屬於瀕危品種,好在老陳已經繁育了800多株,去年,多數挂果了。老陳的基地裏的第三寶當數珙桐了,到現在,老陳已經培育了8000多株珙桐。老陳還開了一家生態農莊。他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租用農戶耕地80畝。公司每年用工1500個以上,每個工日100元。

木麗瑾創辦了“土裏土氣”商貿公司和欣然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維西縣城開了商鋪,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從事農特産品經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帶動下,花園箐不砍樹也能致富,出現了“五多”:做生意的人多、到縣城務工的人多、能工巧匠多、收入多、蓋新房買新車的人多,成為聲名遐邇的小康村。據統計,目前,花園箐242個勞動力中有184個實現轉移就業。

花園箐群眾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30多年前,有人就提出把花園箐建設成為維西縣城“後花園”的願景。

(花園箐“一碗水生態養蜂場”)

提出這一願景並非空穴來風:花園箐這個只有98戶人家的小村莊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毗鄰維西縣城,區位優勢明顯,森林鬱鬱蔥蔥,珍稀植物到處都是,水資源豐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

30多年過去了,這個願景正在照進現實---

村裏人都很佩服木麗瑾的目光。兩年前,他建蓋了一座賓館,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有人不解地問:“在村子裏蓋這麼大的賓館誰來住?”

老木不僅蓋大賓館,還依山傍水建了一個生態農莊,並建立了一個蘭花種植基地,不僅規模大,品質還上乘,在村裏數一數二。

這些年來,跟著老木走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眼界也越來越寬廣。花園箐人愛美追求美,家家種樹種花,戶戶養蘭,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莊越來越美,發展前景十分美好。到目前,花園箐規模大的養蘭戶就有23家,有兩家農業龍頭企業,有花卉種植專業戶有兩戶、生態農莊3家,小汽車進了尋常百姓家。

惠民政策鼓幹勁,實至名歸花園箐。花園箐的路子走對了。群眾努力,政府幫忙。最近,政府投資700萬元的“蘭花村”文化旅遊項目已經啟動,我們離端上生態碗、吃上旅遊飯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花園箐綠色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

建家園,花園箐群眾境界高

環境美是花園箐群眾的心靈美的物化成果----通過治理,花園箐溝從“臭水溝”變成“風景線”。

花園箐溝從村子中間穿過,過去,由於長期以來沒有整治,顯得很臟,很煞風景。從去年開始,花園箐群眾分兩期投工投勞整治花園箐溝。維西縣三江紅生物資源開發公司負責人、花園箐上組組長、黨員致富帶頭人陳志軍是該項工程的總指揮。在改造花園箐溝的勞動中,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花園箐下社黨員致富能人木建玲在維西縣城做土特産生意。為了家鄉建設,她放棄每天400多元的收入參加義務勞動。去年,花園箐上下組組織義務勞動,每天都有101人參加整治花園箐溝領勞動;共産黨員陳志軍捐獻玉蘭花苗、厚樸花苗810株,用於綠化、美化花園箐溝;共産黨員、致富帶頭人潘志軍捐獻石頭20車,每車300元;維西阿尺目刮傳媒公司負責人李林的愛人是花園箐人,李林主動捐獻水泥10噸;保和鎮黨委宣傳委員李維紅、扶貧工作隊員朱建生每天都跟群眾在一起出主意想辦法……

(花園箐家家種花,戶戶養蘭)

今年,在實施花園箐溝第二期期間,同樣每天都有100多人參加義務勞動,致富帶頭人木麗謹捐獻鵝暖石12噸,花卉專業戶陳迎輝捐獻花苗11000株,有兩名青年用自己的裝載機和小型運輸車輛免費為改造花園箐溝服務。

在花園箐上下組的村規民約裏,沒有對不參加集體勞動的處以罰款的條款。 

以前,花園箐上下組確實需要用罰款的辦法解決問題,但現在不需要了,群眾把尊嚴看得比金錢重,只要宣傳到位,黨員和社幹部做朝前,就沒有人不參加公益勞動。“五比”’新風標注花園箐群眾的精神境界,即:比勤勞致富、比庭院整潔、比尊老愛幼、比孩子學習教育、比鄰里和睦。

如今,花園箐群眾收入多了,房子好了,誰都希望有一個安逸的居住環境。牲畜都圈養了,圈肥、糞便直接運到耕地裏。家家都用太陽能和電,很少用柴火,柴草都整整齊齊地堆放在房屋後面。按照《組規民約》實行垃圾分類處理,能腐蝕的菜葉、果皮之類的垃圾都集中堆放在菜地裏,當肥料用,做到生活垃圾不出戶。群眾養成好習慣,很少使用塑膠袋等塑膠製品,實現通組道路及周邊無垃圾堆、無雜物堆、無糞堆、無禽畜亂竄、無污水排放“五無”目標,實現‘五好’目標,即生活好、環境好、品行好、教育好、民風好。

(臭水溝變成風景線)

拉河柱村總支書記郜萬里的話解碼了花園箐“富美、綠美、和美”之謎:“花園箐的實踐啟示我們:必須堅持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動搖,著力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切實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楊洪程 文/圖)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