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轉移就業唱響民族文化勞務品牌

時間:2021-07-07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西盟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化石”,被譽為“人類童年”,較為完整地保留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大量的神話史詩、詩歌諺語、服飾歌舞、民居習俗都是祖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世居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佤族佔總人口70.67%。西盟佤山是歌舞之鄉,佤族人民喜歌好舞、能歌善舞。佤族舞蹈有21個種類,207個套路,有甩發舞、鼓舞、刀舞、笙舞、木鼓舞、竹鼓舞等。其中,木鼓舞和甩發舞最為知名。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為西盟縣打造“佤山歌舞”勞務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西盟縣依靠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緊緊圍繞西盟文化旅遊與“佤山歌舞”勞務品牌融合發展戰略,堅持規劃引導,突出品牌創建,著力打造“阿瓦人民再唱新歌”“狂歡佤部落”、“木鼓之鄉”旅遊品牌,在全面提升旅遊品質、培育壯大民族文化産業的同時,努力培育和發展佤族歌舞,緊扣“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參與”等關鍵,在全縣深入開展“先鋒強志”素質提升工程,形成了“黨建引領+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的“三位一體”就業輸出勞務保障體系,有效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技能水準,著力打造一支技藝精湛、素質過硬、收入可觀的“佤山歌舞”勞務品牌隊伍,為助推西盟縣經濟社會發展、民族文化傳承以及打響邊疆民族縣知名度做出貢獻,産生了一批像岩聰、岩羅的民族文化傳承人和就業致富帶頭人。

傳承民族文化的“香火人”

岩聰是西盟縣動卡鎮娜妥壩人,木鼓舞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78年開始跟父母親學習民間舞蹈表演技藝,在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對佤族舞蹈的內涵和表演技藝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憑著他對民間舞蹈表演的執著探索,已經掌握佤族民間《木鼓舞》等舞蹈表演技巧,並且能自編、自導、自演一些民間舞蹈節目,他在民間舞蹈表演上有突出的表現,而且在民間樂器的製作方面也有成就。此外,他還通曉佤族民間祭祀儀式,能獨立主持祭祀活動。

1994年至今多次到北京和省、市、縣參加的歌舞樂的表演活動以及錄音錄影。2002年5月,岩聰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舞蹈藝人。2004年參加思茅地區撤地設市慶典文藝活動,榮獲榮譽證書1本先進個人獎勵;2005年榮獲西盟縣佤族民間歌手選拔賽第二名;2007年10月參加雲南省少數民族藝人代表團到北京參加聯20合國國際音樂理事論壇會原生態文藝晚會演,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2009年在首屆普洱市民族民間才藝大賽中,表演節目《情歌》榮獲演奏二等獎;2011年,岩聰被聘為西盟佤族自治縣“阿佤文化傳承班”優秀授課教師;2013年,岩聰獲得向雲南省檔案館提供口述歷史榮譽證書;2014年11月,岩聰參加西盟佤族自治縣文化館舉辦的“司崗裏杯”民族民間歌舞創作比賽,以及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司崗裏”民族民間傳承人技藝展演展示活動,獲得好評;2015年,岩聰參加原雲南省文化廳主辦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承辦的“雲南省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班,獲得證書。

民族文化勞務品牌的“推廣人”

岩羅1990年至1999年在深圳民族村務工,從事景區表演工作,1999年至2000年開始回家鄉從事經紀人角色,奔波在各地,培養帶領能歌善舞的民族同胞外出從事景區表演工作,2002年至今,成立了大連黑風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專門輸送歌舞表演人才。1990年岩羅毅然決然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深圳民族村從事歌舞表演,1999年岩羅開始回雲南發掘家庭困難、能歌善舞的民族同胞,並負責輸送到各大城市景區進行歌舞表演。

截至目前,岩羅分別在滄源、耿馬、西盟、瀾滄、孟連等地,幫帶輸送出歌舞工作人員共計900余人,分佈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旅遊景區裏,有效的為貧困家庭增收,並培養了很多頗有成就的演繹人才。在岩羅培養的人員中,最為出色的是西盟縣他朗村二組的葉花,葉花本來是景區內歌舞表演工作者,通過自身的勤奮努力,表現出色,被挖掘成為了美國NBA拉拉隊的一員,除了葉花,還有西盟縣歌舞團的岩傑,是歌舞團中教導了很多演員,帶出了很多演員的典型代表,岩羅帶出的很多學生同樣從事著表演培訓的工作,為民族文化事業帶動就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截止目前,西盟共組織開展佤族歌舞表演培訓2200余人次。全縣共有2000余名青年在省內外各類景區、景點從事歌舞文藝表演就業,每年帶動全縣經濟增收大約在1.2億元以上,在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夯實了“西盟歌舞”勞務品牌,走出了一條民族特色産業轉移就業的致富道路。(西盟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