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塞”99名學生,再擠不能“擠孩子”

發佈時間: 2018-07-11 08:38:36 |來源:新京報 | 作者:熊丙奇 |責任編輯: 孟君君

 

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省級統籌,同時加大貧困地區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才能徹底化解大班額問題,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教室裏擠著99名學生;開學一個月了老師連名字都記不全;由於教室不足,教育局騰出辦公樓當學校——湖南新化“超級大班”擠爆中小學的一則新聞報道引發關注。

當地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新化縣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6萬多人。特別是近年來,學生一直以每年近8000人的速度迅猛增長。與此相對的是,新化縣城區近40年來,只新建了一所思源學校,之後就再沒有新建中小學。該縣一校長介紹:“2010年,該校300余名學生。而現在該校的在校生人數達到了5808人,8年間激增了14倍。”

其實,這現象並非新化所獨有。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一些鄉村中小學的撤並,鄉村學生選擇進城讀書,而城鎮學校容量有限,於是不斷增加班額,一些地方的“超級大班”也隨之産生。

而這,顯然與國家的政策要求差距不小。2016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

要化解大班額問題,思路無非有二:一是增加城市學位供給,建設新學校或者擴建原來的學校;二是辦好鄉村學校,引導學生選擇留在鄉村學校學習。而這兩者從根本上説,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雖然明知當地鄉村學生涌入城區,可涉事地方政府卻不增加城區學校學位供給,只是一味往原來的學校既有班級“加塞”。

這其實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有關。具體而言,我國對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主要以縣鄉財政為主。雖然近年來我國由省級財政和中央財政承擔生均公共經費,降低了縣級財政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比重,但由於義務教育教師的薪酬是由縣級財政保障,所以經費的“大頭”還是由縣級財政承擔。

據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新化城區中小學校每增加一個學位,需要政府一次性投入5萬元,這不包括每年4000元的運轉經費。而新化縣2017年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2.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預算收入僅7.9億元。如果城區每年增加2000個學位,政府在硬體、師資和運轉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需追加兩億元,令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不堪負重。

故此,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角度來説,應該強調省級財政對義務教育經費的統籌。具體而言,應由省級財政統籌省域內的教育資源配置,這才能有效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校際差距。在省級統籌基礎上,對貧困地區再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才能徹底化解城鎮地區的大班額問題,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學者熊丙奇)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