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科7門還是優秀生?鼓勵創業不能顧此失彼

發佈時間: 2018-07-10 09:14: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彬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推崇人才的多樣化、類型化發展,甚至是具體某一方面的強化發展,這都沒問題,但要追求的是穩紮穩打,而非盲目激進。

近日,某高職院校創業學院副院長的一段講話視頻在微網志上熱傳。視頻中,他説的下面這段話引發網友熱議。他説,在學生的創業路上,學校的政策是非常給力的。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一個學生,他因為創業,7門課不及格,到最後學校研究給他如期畢業。不光如此,還推薦其為省級優秀畢業生。他還説,“學生可以用創業的業績來申請某些課程免修、免聽、甚至免考”。

此事能在輿論場引起討論,癥結就在於,學業和創業哪個更重要?其實,無論是現實還是想像層面,這個問題都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如果説真有固定答案了,那只能是個體選擇,不具有群體性的傾向。而上升到學校政策層面,最好適用於群體層面。達到學業和創業兩者的相容和平衡,才是符合群體利益的最優解。

再來看這位副院長的觀點,我明白其想表達的本意,無非就是能在實踐層面表現優秀的也是好學生,值得鼓勵和推崇。當然,學業好也是好學生,只是不必過於苛求學習成績。這種思維沒毛病,對傳統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刻板認知也是一種挑戰,甚至是顛覆。

但是,若對所有創業行為一路開綠燈,那效果怕是也有待商榷。因為創業成功,挂科7門也能推薦省優秀學生,是不是與現在所提倡的“全面發展”有所偏離?還有,挂科7門,是不是意味著相關學生的基本學識基礎有明顯缺失?而學生沒有這種基礎的支撐,可以説大學的基本教育責任難言完成。

當然,我們都知道,成才的路徑從來就不是固定的,也不只有一條,“多樣性”是其天然屬性。但是,也要認識到,並不是每一個人在某一個層面上都是“天才”的存在,所以,理應多一層細緻的考量,多一分現實的托底。

推崇人才的多樣化、類型化發展,甚至是具體某一方面的強化發展,這都沒問題,但要追求的是穩紮穩打,而非盲目激進。鼓勵學生創業,推動學生創業,這個當然可以有,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其實,可以追求適當的激勵與放寬政策,但一定不要“顧此失彼”。

一些世界知名的企業家,在校園時代同樣遭遇創業與學業的矛盾。但是,他們的母校並不會因為學生創業成功而降低對學業要求的標準。大學生已是成年人,應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鼓勵學生創業沒錯,但不意味著學校可以無所阻攔地開綠燈,盡可能平衡創業與課業之間的矛盾,讓課程學習更能滿足學生創業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往細節説,學校可以稍微調整下具體路徑,在推崇和激勵創業的大方向下,守住學業的基本底線要求,以創業的業績申請部分相關性較大課程的免修、免聽、甚至免考,這個合情合理,但完全替代學業甚至覆蓋學業,並不妥當。再就是獎勵層面,如果學生創業成績好,完全可以獨立進行表彰和獎勵,比如學校創業風雲人物等,不必非得推薦“省優生”。

如此,學業和實戰的兼顧問題,便能在學校政策層面得到疏解,這也能最大程度傳導到學生實踐層面。大學生們要堅信一點,那就是有學識支撐的實踐,才更有底蘊和內涵,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王彬)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