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拼論文,應用型人才評價返璞歸真

發佈時間: 2018-07-05 09:14:01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社會的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類人才有不同的特點,不應該也沒必要拿著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不將論文、外語、專利、電腦水準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

在此之前,外語和論文一直是應用型人才評定的制度性障礙。取消這類制度性障礙的呼聲總算得到了回應。

眾所週知,教師、醫生、工程師,均屬於實踐性很強的職業或崗位,他們工作的特點明顯不同於科研崗位,尤其是基礎科研崗位。這類職業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但需要更多的是經驗。

一個優秀的教師、醫生和工程師,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外語擴大視野,這有利於更好地開展工作;如果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理論化、系統化,寫出優秀的論文,這當然很好。

但是,真正能體現和衡量他們水準的,是看教師培養了多少優秀的學生,看醫生拯救了多少病人,看工程師解決了多少實際的設計和工藝難題。他們不一定非得熟練地掌握外語,也不一定非得寫出優秀的論文,發表在什麼級別的期刊上。

而且,迫於職稱評價中的論文和外語要求,許多人也不得不去學習外語、撰寫論文,這往往耽誤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會催生一些外語考試、刊發論文相關的黑色利益鏈條。這在過去鬧出過不少荒唐事,更讓深陷其中的老師、醫生、工程師們苦不堪言。為了應對不合理的評價標準,一些人不得不找門路、托關係、買版面、抄襲等,這也讓他們走在了違規、違法的邊緣。

其中許多人也會意識到一些做法不合適,但看著別人因此而受益,自己堅持原則卻得不到制度性的認可。不想為又不得不為,如此便會降低道德標準,淡化羞恥之心。久而久之,自己的研究水準沒提高,反倒是道德要求卻降低了。

應用型人才,特點是應用,優勢也是應用,他們也許並不善於做理論化分析、系統總結。教師本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學生,醫生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病人,而工程師重心在於測量工程條件。

學生千差萬別,病人情況迥異,工程項目更是條件各不相同。鋻於不少時候“學了外語自己用不上,發了論文同人看不上”的現狀,如果有時間和精力,應用型人才還不如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對象,大可不必刻意花在外語和論文上。

每朵花都有不同的特點,一起裝扮了美麗的春天,互不否定,各美其美。不要拿著梔子花來責怪迎春花不香,不要拿著牡丹來苛求桃花不雍容華貴。

人也一樣,社會的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類人才有不同的特點,不應該也沒必要拿著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不應該也沒必要拿著科研型、理論型人才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判應用型人才。去掉不必要的“包袱”,也是給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們減負,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鑽研業務,成就真正的“匠人精神”。(社論)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