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遊學須防“乘興而去敗興而歸”

發佈時間: 2018-06-29 09:09: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胡欣紅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暑期將至,一些家長開始為孩子安排暑假遊學項目。所謂遊學,是一種將學習和旅行相結合的學習交流方式,一般為期1~4周。不少家長會為孩子選擇國內或國際遊學項目,豐富孩子的暑假,讓孩子在旅行的同時學習知識。近些年,遊學日趨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學齡前兒童紛紛加入遊學隊伍。調查顯示,對於遊學低齡化現象,53.4%的受訪家長擔心小孩子出國遊學不能照顧好自己,59.4%的受訪家長認為孩子要到中學階段才適合獨立出國遊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以及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陸續出臺文件支援研學旅行,數億學子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向火熱的生活實踐。探索研學旅行的發展,對我國推進教育改革、促進下一代素質提升和成長、促進教育與旅遊産業跨界融合發展,都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然而,隨著中小學生出國遊學熱不斷升溫,也出現了“遊而不學”、“學而不研”、遊學團變成購物團等不合理現象。如果説流於形式和異化為購物團還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低齡化遊學卻極可能導致孩子“乘興而去,敗興而歸”,更值得提防。

孩子過早出國遊學有可能達不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在小學甚至初中階段的孩子,對外界知識的把握和理解能力比較有限,再加上游學項目多是機構組織的,他們以盈利為目的,安排的學習項目可能和孩子的興趣愛好並不相關,結果讓遊學變成了遊山玩水的旅遊項目。

更值得引發家長思考的是,太小的孩子不具備獨立自理的能力,遊學時即使有老師跟著,還是可能出問題。除了安全方面的顧慮,更會因為存在語言障礙、溝通不暢等導致“花錢買罪受”。筆者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曾在小學中段的暑假裏參加了一次出國遊學,結果因生活自理能力差,衣服不會洗,外出也不知道把涼鞋換成運動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了這一次痛苦的經歷後,甚至連跟著父母親出去旅遊都視為畏途。另一位朋友的孩子,也在小學階段出國遊學,由於文化差異較大和語言溝通能力欠缺,結果整整吃了兩個禮拜的胡蘿蔔,把臉都吃綠了。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並非個例。許多生活在優渥條件之中的孩子,都可能會不同程度地遇到類似問題。調查顯示,53.4%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過早出國遊學會因自理能力差,不能照顧好自己。此外,29.1%的家長擔心會導致孩子之間相互攀比,22.7%的家長認為遊學會增加家庭的經濟負擔。

遊學低齡化之所以成為現象,除了現在家庭的經濟收入水準整體有所提高的客觀原因之外,還在於家長對孩子教育更重視,希望孩子儘早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包括社會交往能力。而部分家長的焦慮和攀比心理,則助長了這種風氣。“有的家長可能本來沒打算讓孩子暑期去遊學,但看到周圍家長都讓孩子遊學,就擔心如果自己孩子不去,未來發展會受到影響”。有50.8%的受訪家長就歸因于競爭壓力大,不想讓孩子被落下,另有55.4%的受訪家長則認為是受遊學項目宣傳和周圍人影響,盲目跟風。

看來,孩子到底要不要出國遊學,選擇什麼時候出國遊學,需要家長靜下心來理性看待,因人而異,切莫盲目跟風。(胡欣紅)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