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間只差一個懂教育的媽媽
發佈時間: 2018-06-27 09:09: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近日,陜西咸陽某小區一棟高層樓的電梯內總有尿騷味,保潔員查看監控發現,是一名小男孩在電梯內小便。據小區物業説,他們和孩子媽媽進行了溝通,孩子媽媽知曉此事後,嚴厲地批評了孩子,孩子意識到了錯誤,寫了一份檢查,讓媽媽發到業主群裏給大夥道歉,並且每天由孩子父親監督孩子打掃電梯一個月,作為道歉和補償。在業主群內,大夥對孩子母親的教育方式進行點讚,也為這名熊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的行為鼓掌。
本是小事一樁,竟獲得了無數點讚。關於熊孩子,人們見識了各式各樣的調皮搗蛋,也見識了許多包庇護短的家長。此前,每每有熊孩子肇事的新聞曝出,網路上的批判與質疑都會歸結為“家教缺失”云云。而這一簡單的歸因邏輯,實則表明瞭公眾的一種最樸素判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在此背景下,如今“好媽媽教訓熊孩子”的故事,實在是殊為難得的宣教素材與示範樣本,其被輿論所發掘和熱議,可以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咸陽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之所以得到了鄰居、網友們的一致認同,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首先,其展現了鮮明的、正確的是非立場,承認了孩子的錯誤並對之加以矯正;再者,她還將整個教育、補救的過程全程公開,使得小區業主們都可以監督、見證。自始至終,這位媽媽向兒子清晰傳遞了“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觀念,並且通過書面檢查、打掃補償等一系列舉動,讓孩子能夠有機會以行動彌補錯誤。
從某種意義上説,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知道對錯、學會負責的過程。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最初乃是天性使然。在學習足夠的社會規範之前,他們並沒有可靠的是非意識,也沒有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覺自律自控的能力。為此,就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及時糾正——所謂家庭教育,從來都是未成年個體學習社會標準、規範、價值的關鍵一環。但遺憾的是,很多時候,不少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受制於此,熊孩子在很長時間裏都還是熊孩子。
在從熊孩子變為好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的參與度實則遠遠不夠。這尚且不能僅僅理解為是“護短”、“溺愛”,而更應該看成是一種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的缺失。不少家長在孩子闖禍之後,儘管內心理虧也認為必須管教,卻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於是乎,現實中,要麼是家長替孩子道歉賠不是,要麼就索性是家長和孩子“一致對外”——將孩子與釀禍現場、“受害”對象隔離開來,而回到家裏關起門來私下教訓,這是不少中國家長的典型做法。
媽媽讓孩子罰掃一個月電梯,此事之所以難得,很大程度上還是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的難得。讓孩子身處而不是逃離闖禍現場,讓孩子直面而不是回避眾人目光,這是一個有勇氣也是有智慧的決定。與之相較,太多人總是將孩子當成是孩子,默認他們擔不起責任、受不住批評。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熊孩子逆襲升級之路走得更艱難。(然玉)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