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雖短監管不能“短”
發佈時間: 2018-06-26 11:23: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海草舞”、“手指舞”、“抖肩舞”……對於經常瀏覽短視頻的網友來説,這些詞彙並不陌生。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成熟,一批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改變了數億網民的使用習慣。短視頻平臺與之前風靡一時的直播行業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充斥著低俗資訊,同樣培育著網紅經濟,同樣引起青少年沉迷,同樣需要重拳治理。(6月2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項調查顯示,有49.1%的受訪者每天花費半小時以上瀏覽短視頻,而有66.3%的受訪者表示曾在網上發佈過自己拍攝的短視頻。此前,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佈的《2017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去年短視頻領域以127.1%的增速位列第二,僅次於共用單車,並且以40.3%的用戶粘性首次超越視頻領域,成為市場“新寵”。
然而,在那些多則幾十秒,少則數秒的短視頻中,真正反映現實生活、記錄真善美的寥寥無幾,多半不是自虐式吃異物就是無厘頭搞笑等惡搞獵奇的視聽畫面。有的打著表演才藝的幌子,借助誇張粧容或奇裝異服迎合獵奇心理;有的夾雜“葷段子”,以色情露骨內容打起擦邊球,一些短視頻平臺已淪為低俗秀場。
盲目模倣、惡搞低俗、內容涉黃……漸成網路新寵的短視頻,日漸暴露其良莠並存的內容生態現狀。一些短視頻相容了碎片化接受情境和感官化內容形態兩種特徵,迎合了受眾填補閒暇時間的需求或獲取感官刺激的心理,某些內容已經觸及了法律底線。短視頻低俗化現象氾濫,歸根結底是平臺為了短期變現快速獲利而無所不用其極。面對動輒數十億的市場規模,早就讓不少失控失序的平臺急火攻心,在野蠻生長期選擇了“下三路”發展。但凡監管稍有疏漏,利益驅動之手就會賺得盆滿缽滿,而短視頻平臺為了利益,往往對某些低俗內容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古語有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年輕受眾群體正處於三觀塑造期,他們所追逐的流行風潮,必將“潤物細無聲”般內化于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之中。一方面,短視頻的受眾群體更下沉,多為年輕邊緣群體,而平臺無形之中得想盡一切辦法適合他們的口味,讓他們在低俗文化中聊以自慰。另一方面,短視頻低俗流行,會混淆網路平臺應有的價值判斷標準。用戶對低俗內容爭相模倣導致其流行和廣泛傳播,這既與主流流行文化相背離,也會導致年輕受眾形成“低俗即流行”的錯誤認知和價值判斷。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長足發展,用戶尤其是年輕受眾正逐漸從圍觀走向參與。與“拍客時代”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網路直播相比,短視頻的技術門檻更高,其傳播不是轉瞬即逝的,有些平臺為拉動流量,推出低俗短視頻,正陷入雷同空洞的困境。雖説一些用戶為追求感官衝擊,一定程度上滋長了包含低俗內容短視頻的傳播空間,但從凈化網路空間計,短視頻內容仍需要以符合法律規定、尊重公序良俗為底線。
短視頻雖短,監管不能“短”,整治低俗內容,不能僅靠平臺把關審核,監管部門要主動治理、防患于未然,儘快完善針對網路內容管理和內容生産者的相關法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形成對不良低俗以及違法違規內容上傳者的威懾效應。(吳學安)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