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出APP為何還是那麼難

發佈時間: 2018-06-21 14:46:27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沈曄

 

一些平臺拒不履行義務,反而用主導地位設卡,顛倒了權利與義務,要求用戶提供各種證明來配合平臺。

近日,記者對微信、微網志、支付寶等35款APP進行了能否登出賬戶的測試,發現摩拜、餓了麼等21款APP應用內沒有登出選項;快手、花椒直播等APP的登出需用戶提供手持身份證照片等多種證明;微網志需要滿足7項條件;拼多多、QQ的用戶賬號無法主動登出,餓了麼客服雖承諾“5日內進行登出操作”,但5日後只是解綁了手機號,本應登出的賬戶依然存在。

很多人都有換手機號的經歷,如果想要登出APP,避免手機號換主人後的資訊洩露風險,往往面臨著登出難的局面。對平臺而言,讓用戶知難而退,保證了用戶數量的穩定,還能繼續維持對用戶數據資訊的佔有,所以往往會提高登出門檻,同時盡可能降低註冊難度。

新京報記者所實測的這些APP,有不少是熱門的大平臺,它們與日常生活聯繫相當緊密,用戶在平臺上積累了大量的個人資訊和消費數據,這些都成為網際網路上的痕跡。

對於數據痕跡,國外很早就有“被遺忘權”概念,要求科技公司應用戶要求刪除涉及個人隱私的資訊。中國的法律亦不乏相關的規定,《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資訊保護規定》明確要求,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在用戶終止使用電信服務或者網際網路資訊服務後,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資訊的收集和使用,併為用戶提供登出號碼或賬號的服務。

此外,《網路安全法》也規定,個人發現網路運營者違規收集、使用其個人資訊的,有權要求網路運營者刪除其個人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敲打那些設置登出壁壘的平臺,工信部在今年年初回復網友提問時,也曾經進一步強調,“工信部強調明確,電信業務經營者、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應當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在用戶終止使用服務後,為用戶提供登出賬號的服務”。

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有工信部的回復,為什麼諸多APP甚至一些熱門大平臺,也缺少完善登出通道的動力,甚至根本不提供登出途徑?

違法成本太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與平臺的維權機制有關。這些網際網路公司因為跨區域的線上屬性,用戶遇到無法登出的問題時,往往不知去哪投訴。用戶們可能會撥打平臺客服,但這等於是把問題推回給了平臺自身來處理。

再者,現有的法律法規都沒有明確,為用戶提供登出賬號的服務具體要遵循怎樣的流程。所以,同樣是提供登出,有的APP可以一鍵操作,但像新京報實測的微網志還需要滿足7項條件,快手甚至還得要用戶證明“你的手機號是你的”。

其實不管是個人資訊法律法規,還是工信部的回復,權利與義務的邏輯關係都是很明確的。只是在現實中,一些平臺拒不履行義務,反而用主導地位設卡,把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搞顛倒了,要求用戶提供各種證明來配合平臺。

這種不對等還體現在資訊的不對稱上——哪怕用戶登出了賬號,個人隱私資訊是被平臺銷毀了,還是平臺繼續保留,用戶依舊無法知曉。

登出難本質上是網際網路行業用戶隱私保護脆弱的縮影。法律有必要進一步明確,APP不僅要提供明確的登出通道,還得盡到配合的義務,而非設置各種壁壘;同時,對於罔顧法律法規的平臺,在完善投訴機制的同時,不妨提高懲罰力度,讓漠視用戶隱私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