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菜市場,稱稱“經濟學”

發佈時間: 2018-06-21 14:45:13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何鼎鼎 |責任編輯: 沈曄

 

只有進入真實生活場景,讓經濟學的鞋子試試市場這只腳,才知道理論如何更好指導實踐

北京有個“網紅”菜場,叫三源裏。因為挨著使館區、大酒店,這裡成了很多駐華使節、國內名廚、藝人明星挑食材的首選地。菜場人氣旺,構造本身就很“經濟”。場地極狹長,面積很有限,攤主們像建金字塔一樣將攤位搭得立體高聳。中間過道很窄,但南北幹貨、異域食材、奇門香料夾道歡迎的效果,很快讓你産生“檢閱”農場的心理,購物欲大漲。

前幾天,這條窄窄的菜場通道,真的成了“經濟學之路”。一場“菜市場遇見經濟學”的主題展覽,讓這裡搖身變成經濟學課堂。“弗裏德曼早餐店”“科斯羊肉鋪”“李嘉圖蔬菜攤”次第開起,8個以經濟學家名字命名的店舖,每個背後都有一個經濟學故事。海鮮店為何佔據最中間?為什麼不太買得到帶骨頭的進口牛肉?鑽石和水哪一樣給人的幸福感更強?一邊買菜,可以一邊了解生活中的經濟學問題。在菜場入口處,還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倣真漢堡,以縮微景觀和人物模型表現食物來源和生産流程:麵粉來自河北、番茄來自山東、生菜來自福建、芝士來自荷蘭……這直觀呈現了全球分工協作的意義,也讓人思考:如果沒有分工,世界將會變成怎樣?

有人説,菜市場是日常生活的縮影,是經濟學最具體而微的體現。一個籃子,確實裝得下大半本《經濟學原理》。比如,兩周前200多元一斤的基圍蝦跌價到75元,這是價格波動;有人愛胡蘿蔔,有人愛白蘿蔔,這便是偏好;如果你走到攤前,隔壁攤位傳來句“半斤就夠了,哦,太多了太多了”,正是邊際效用遞減。“人民小酒”要看市場定價,因為價格不是供給者定,是供需匹配的結果;而今天人們願意買高價菜蔬,也能解釋得通:如今大家做飯少了,相較於時間成本,價格彈性反而下降了。

一門學科一旦成熟,往往會被高度理論化和抽象化。就像經濟學發展到今天,成為充斥模型與計量的學問,讓不少人敬而遠之。但事實上,再高深的理論,都紮根生活。科斯在《燈塔的故事》中,以英國私人提供燈塔的真實經驗,闡明公用品也能由私人提供;而阿克洛夫的“檸檬市場”理論,則是基於對二手車市場的觀察,論證資訊不對稱之下人們傾向於壓價,讓優質二手車很難進入市場。這些經濟學家,沒有拘泥于教條,他們拜市場為師,一次次拓展了學科的視野。這麼看來,市場需要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更需要市場。畢竟,只有進入真實生活場景,讓經濟學的鞋子試試市場這只腳,才知道理論如何更好指導實踐。這大概也是在菜場講經濟學的暗示。

在這條經濟學之路的盡頭,策展人還設置了一個名為“新庖丁解牛”的藝術裝置。X光屏左右移動,實時顯示出不同牛肉部位與價格。寓意大家都能理解:經濟發展水準提升,居民消費升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正成為尋常百姓的追求。今天,一頓潮汕牛肉火鍋開煮,不少人都叫得出吊龍、五花趾、脖仁這些牛體部位了。

知識生産與傳播這只“牛”,也正面臨新的解剖。在一個知識付費APP上,一門經濟學課已有超過26萬的付費用戶,課堂向更遠處延伸,知識傳遞方式更為豐富:黑板上的教學是一種,音頻裏的課堂是一種,菜場裏的展覽也是一種。學問是同樣的學問,但供給方式變了。這就像次第開張的網紅書店,賣的是書,但又不全是書。或許,這大概可以稱作知識的新零售。(何鼎鼎)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