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報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發佈時間: 2018-06-14 09:41:49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徐欣路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據媒體報道,近期,浙江杭州814路公交車試行“三語報站”——在原來普通話、英語的基礎上加上了杭州話報站,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認為,方言報站弘揚了地域文化,值得肯定;而反對意見則認為,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方言報站是一種倒退,加深了地域歧視。

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關係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一般來説,普通話和方言的分工有一種理想的狀態,即方言用於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而普通話用於教育、行政、媒體、窗口行業等領域。人們樂於見到這種理想狀態最終實現,但語言生活的發展過程並不會按照教科書來展開,它會沿著自身的邏輯去經歷種種複雜的狀況。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更喜歡在家庭中跟孩子説普通話,與此同時,方言文化卻進了校園,方言節目也不時在電視上出現,方言服務更是成了一些窗口行業的便民措施。這些事實告訴我們,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在堅持基本社會功能分野的基礎上,正在逐漸超越舊有模式,從簡單共存走向了深度互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普通話和方言兩者互相試探邊界,使其功能界線發生一定的“震蕩”,居家過日子説起了普通話,公交車報站和電視節目説起了方言,也可以視作一種有意義的嘗試。

方言報站之所以説有意義,是因為這種深度互動會形成一種優化語言格局的張力,將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導向一種真正理性的理想狀態。所謂理性的理想狀態,指的是普通話和方言兩者的生存都能得到自覺的語言意識的支撐,使得兩者既能有力地維護自身的生存空間,又不會擠佔對方的生存空間,從而實現兩者之間比較清晰的功能劃分。在普通話推廣取得初步成果的時候,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也許曾經出現過相對理想的狀態,不過那是因為彼時普通話力量尚未強大,無法擠佔方言的生存空間。這種狀態只是暫時的,平衡很快會被打破,因為普通話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意識的支撐,方言空間的邊界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被普通話突破,幾乎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幸運的是,方言背後的文化意識在近年來呈現出逐漸勃發的態勢,這使得普通話和方言之間形成了張力,維護了方言的生存空間。方言在某些領域試探普通話空間的邊界,不宜簡單歸因于便民這一動機。在交通發達、資訊通暢、資源共用的今天,不同地域間的同質化發展引起了不少人的焦慮,不同地方的人們越來越希望找到一個符號來表明“我就是我”,而方言恰恰就是地域文化認同的最為天然也最為有力的工具。方言背後的文化意識與普通話背後的國家意識一道,維護了語言平衡穩健發展,避免了方言生存空間被普通話無限制地擠佔。

那麼,普通話和方言相互試探邊界的態勢會長期延續甚至發展下去嗎?未必會。目前這種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學説普通話,在學校學習方言文化的情形,聽上去多少有些顛倒,且學習的效率和效果一般不會太高。當方言背後的文化意識深入人心之後,當人們樂於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大大方方地使用方言之時,普通話和方言的關係便趨近於真正理性的理想狀態,一切的試探也就不復有必要了。(作者:徐欣路,係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文字規範標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