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醫院魅力在其附加值
發佈時間: 2018-06-11 09:40: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其主題是“文化遺産的傳播與傳承”。為更好地向公眾展示和宣傳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藝,故宮文物醫院將於近期向社會公眾預約開放。當天故宮文物醫院迎來第一批40名預約觀眾,首次試行開放;同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的文物醫院志願者,也經過層層篩選和專業培訓後正式上崗。
對於文物來説,這真是一個最好的季節,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先後迎來了“國際博物館日”與“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現在不僅是文物紅了,存放文物的場所紅了,連修復文物的人也紅了。很難説誰蹭了誰的流量,相互之間更多是相互成全的關係。
去年下半年播出的《國家寶藏》,收穫了粉絲無數。這檔節目的走紅,固然有精心編排乃至明星參與的原因,但這更多只是一個切入點,更重要的還是文物自身。文物是凝固的歷史,與文物對話也是與歷史對話。如果不是文物本身有魅力,怎麼可能成為“流量收割機”。一個事實是,這檔節目結束後,很多人根本不記得有哪些明星參與,卻對國之重器念茲在茲。就連很多小孩子,也對文物心嚮往之,文化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
此前,還有一檔與文物有關的節目成了爆款,這就是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既沒有明星加持,也沒有絢麗舞臺,講述的只是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生活。這些文物修復師本身也沒有什麼動人的故事、離奇的經歷,紀錄片也沒有刻意採用講故事技巧,可就是這樣,還是打動了很多人。其走紅更多是口口傳播的結果,引發的是井噴式口碑傳播效應。
分析故宮文物修復師的走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從這些文物修復師身上看到了文化氣質。無論外部世界多麼浮躁,他們始終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裏,對自己的工作有一種工匠精神,有一種儀式感。愛一行幹一行,幹一行愛一行,每一種行業都應有自己的氣質,這些文物修復師呈現出來的狀態,如同濁世中的一汪清流,正是人們希冀的“文物范兒”,也正是這一點,打動了人們。
現在,故宮文物醫院也對外開放了。如果説故宮文物更多展現的是過去時,那麼文物修復展現的則是現代時。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講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播出後,文物修復受到歡迎的程度明顯提升,通過展示文物修復過程,希望使觀眾了解文物修復的科學性,體會到文物修復工作者崇尚的‘工匠精神’。”觀眾既對文物感興趣,也對文物修復工作感興趣,還對文物修復師感興趣,多樣化需求得到了多元化滿足。
雖然迎來了一個好時代,但與“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在人們心中發芽,其實還有一段距離,縮短這個距離,固然需要講好文化和文物的故事,包括用創新手段,尋求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但絕不僅僅於此。文化與文物之所以有著重要的位置,是因其有著多重價值,包括從事文化與文物的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整個文化與文物系統,應該努力提升附加值,通過自己的行動與狀態,讓人們看到什麼才是文化氣質,什麼才是文物的活化傳承。把文物與修復師放在一起,才真正看到了“附加值”。
故宮文物醫院走紅在意料之中,魅力就在其提供了附加值。當文物工作者具有文物范兒,讓人們感受到歲月靜好時,才會真正迎來文化遺産傳播與傳承的大時代,這同樣適用於整個大文化。而就目前來看,這是一個薄弱點,是一個有所忽視、亟待補鈣的地方。(毛建國)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