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信,立足社會必選項

發佈時間: 2018-06-06 09:06:15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呂曉勳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當前,“信用”已經融入人們生産生活的各種場景。信用高的個人,可以享受免押金租車、酒店先住後付等便利服務;信用好的企業,能得到融資貸款、財政扶持等優惠待遇。“信用越來越有用”,恰如網友評價,信用正成為個人和社會的一筆寶貴財富,是個人幹事創業、社會有效運作的剛需。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一直為社會各界所看重,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技術的發展,更為夯實信用的基礎設施提供了新的支撐手段。從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資訊採集和分類管理標準,到初步形成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再到全面實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步伐明顯加快,在公共資訊服務、市場信用監管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説,能否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得更加完備,已是判斷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準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這道出了抓好信用建設的關鍵。信用不僅體現為一種道德自律,也反映出當事人對成本與收益關係的判斷。如果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步步難行,各個社會主體都會做出更理性的判斷,以守信為最明智的選擇。進一步加強信用資訊的管理,確保在規範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有效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與效率,才能讓信用越來越有用,更好地為個人生活、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服務。

事實上,信用已經可以被視為一種生産要素,技術的發展讓這一“虛擬資本”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成為可能。浙江義烏依託信用大數據,將人人都有的“信用分”,作為政府治理和社會化運用的重要依據;江蘇南京以APP為載體進行“信用畫像”,讓信用與市民生活消費、企業經營貸款産生關聯……近年來各地的探索實踐表明,將技術與信用更緊密地結合起來,信用才會更便利、更有效地得到使用,守信才更有回報、更有力量。充分運用技術“賦能”,自覺樹立“信用+”的意識,多角度開展信用管理服務創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就能更上層樓。

也要承認,雖然信用代碼、信用資訊平臺建設正不斷完善,但與社會期望還存在一定差距。在不少地方,類似機動車交通違章、社區違建、路邊非法佔道經營等行為,並沒有納入信用體系;而對於一些企業來説,招錄財務、中高級管理崗位等職位時,也常常因為難以獲得有效個人信用資訊,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調查應聘者的職業素養。社會的需要,就是下一步工作的起點。加快推進信用立法,根據實際需求,全方位健全國家和地方層面的信用標準體系,正是促進社會共治、營造良好信用市場環境的題中應有之義。

輕點滑鼠,佔滿整個墻面的巨大螢幕上,來自公安、銀行、工商等機構的各類數據,精確顯示“老賴”的社會關係、消費情況、行蹤動態。某地方高院“執行案件大數據管理平臺”的運作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大數據時代,讓信用數據聯通起來,再隱蔽的信用違約,也逃不過技術的法眼。大力推進誠信制度化建設,讓守信成為所有人立足社會的必選項,成為所有企業生存發展的硬通貨,誠信就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呂曉勳)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