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忽視農民工市民化問題

發佈時間: 2018-06-05 08:57:32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當前,不少城市的産業結構正在轉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普遍面臨人才短缺的困擾。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能忽視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應在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方面全面跟進,用日趨完善的制度環境和更親切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提高對農民工群體的吸引力

今年以來,不少城市紛紛出臺政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將公平公正的美好願景一步步照進現實。筆者認為,在新型城鎮化的形勢下,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不能忽視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應在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方面全面跟進,讓已經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留得安心。

當前,不少城市的産業結構正在轉向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普遍面臨人才短缺的困擾。城市為了可持續發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並給人才疊加福利,説明已意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開放的城市一定比封閉的城市更有發展前途。不過,城市選擇發展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絕不意味著就不發展普通服務業,不重視農民工群體。因為,一座城市如同一部結構複雜的機器,每個部件都是不可或缺的,城市容量越大,需要的勞動力就越多樣化。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戶籍背後附加了較多的隱性福利,涉及教育、醫療、就業等諸多方面。大量在城鎮工作的農民工,儘管對城市發展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無法享有與戶籍人口一樣的權益。

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務院下發文件,要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以此拉開了戶籍制度改革的序幕。此後中央又提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2020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這1億人是現在城市裏的“存量”,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已經適應了城市産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農民工群體。

從人口紅利角度看,農民工群體蘊含著中國經濟社會進步的巨大動能。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數以億計農民從農村遷徙到城市、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的歷程,由此創造了數倍于過去的産出。當前,農民工供給總量不足和結構性不足並存,由此導致不少地方出現農民工荒,供過於求的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結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地政府應拿出與招商引資、招賢納才一樣的熱情,更加尊重和呵護農民工。比如,深圳就對無高學歷的普通農民工給予更開放的政策,通過戶籍與培訓雙重激勵,引導廣大外來務工人員走藍領及高級藍領路線,以融入深圳。

“城裏人、鄉下人”“本地人、外地人”,這些字眼正淡出公眾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和“新居民”,稱呼上的變化折射出城市管理理念的提升。今後,應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準,用日趨完善的制度環境和更親切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提高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喬金亮)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