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選擇實習看重什麼?有人看平臺有人注重機會

發佈時間: 2018-06-04 10:53: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 |責任編輯: 曹洋

 

大學生選擇實習看重什麼

每天早上,浙江一所高校的黃雅馨都會打開電腦,在實習公司的留言平臺上與客戶進行互動,她邀請客戶在公司上新品之前參與到樣品的挑選中,包括顏色和款式,她經常詢問客戶的一句話是:“您希望我們如何在這款産品中,體現我們公司與市面上其他同類型産品的不同之處?”

目前她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的策劃部門實習,和線上客戶進行良好互動是她的工作之一,她的主要工作是寫産品文案。儘管實習期間每天晚上9點下班、週六也要到單位加班,黃雅馨仍樂在其中:“我不在乎我加班加到多晚或者薪資多少,我只在乎這個過程中我能夠學習什麼。”

和黃雅馨一樣,現在一些大學生在選擇實習時,薪資高低不是首要因素,興趣、平臺和經驗等都是他們的考慮因素。

期待提高自我,堅持興趣至上

2018年農曆新年前,黃雅馨參與討論公司一個App推出的“年貨”專題。經過漫長的討論後,她獨立提出了專題的大體策劃,這也成為她在實習期間獨立負責的第一個專題。在這期間,她積極聯繫視覺和設計部門,把自己設想的專題頁面風格反饋給他們。她牢牢記住公司前輩告訴她的話:“我們不是單純的文案工作者,除了文字,我們更要將自己的想法傳遞給視覺、設計以及前端開發的部門。整個頁面的設計風格、功能優化都需要你去把控。”每天中午,她都會參加小組會議的頭腦風暴,在從業多年前輩的指點下,不斷摸索什麼點子易讓大眾很快接受並喜愛,黃雅馨覺得自己的能力有了全方面提升。

今年大三的黃雅馨所學的是傳播學專業,她將來想考廣告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選擇這份實習,她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也希望多了解一些廣告學方面的內容。

在四川一所高校讀碩士研究生二年級的潘微微本科專業是電子商務,碩士研究生所學專業是市場行銷,她現在在新力成都區域人力資源部門實習。“我對人力資源這塊比較感興趣,可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和事,所以在選擇實習的時候我就留意了有人力資源崗位的公司。”她選擇了一份與自己所學專業完全不對口的實習。

從一開始的不熟悉到後來的熟能生巧,潘微微發現許多學科都是融匯貫通的,在她看來,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累不同領域的經驗,去確定自己與理想崗位的匹配度。在人力資源崗位實習之後,她總結出了自己的一些經驗:“雖然以後我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從事這份職業,但是在這裡實習讓我對未來應聘有了一些積累,知道用人單位看重應聘人的哪些素質,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羅軍是材料專業的學生,但他真正感興趣的卻是網際網路運營工作:“我的專業對技術的要求非常嚴格,一般本科生從大一到大四都很難獲得很好的實習機會。如果畢業想找到本專業對口的好工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考研深造繼續鑽研。我自己覺得,做內容比做技術更有趣。”

大學期間,他在學生組織裏寫過不少策劃,也組織過多場線下活動,由他牽頭舉辦的攝影展、校園尋寶等活動,常常因為新奇的創意被同學們大量轉發至朋友圈。他將這些經歷整理成附錄備在自己的簡歷裏,前一陣子他被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錄取為內容行銷實習生。

看重實習平臺,注重資源與機會

羅軍認為,在選擇實習時,不僅要看自己是否喜歡實習的工作內容,也要在意實習平臺的高低。“一個更好的實習平臺,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他説。

實習期間,他發現經常被自己曾經就讀學校的框架思想所固住。“平臺不一樣了,你從學校這個平臺切入到社會。之前學校的限制很多,很多創意你想都不敢想。但是在這家公司裏,我可以天馬行空,怎麼想都可以,只要能將其付諸實踐,就有可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儘管在這家網際網路公司羅軍很有收穫,但他還是想去一個更大的平臺展示自己。最近,他把自己的簡歷投給了一家4A廣告公司:“大公司擁有高平臺,能接觸到更多的品牌方,也能給我帶來更多的人脈和資源。”

在成都一所高校讀大三的余婧文,目前已有過3次實習經歷。從大一開始,她就決定畢業直接找工作,她對實習的選擇也有著明確的目標。“我主要是根據自己未來就業方向進行實習崗位的選擇,公司的平臺和行業的前景非常重要,大公司的實習會比較有含金量,寫在簡歷裏比較好看,而且在大公司會拓寬整個人的視野和格局,能夠接觸更多更好的資源和工作方式”。

余婧文在選擇實習時首選世界500強企業,並且會根據行業的發展和公司的近況對實習的平臺和崗位進行評估,再結合自身的情況最終敲定實習意向。

在多次實習中找尋方向

在上海一所高校讀大三的沈月,也有過3次實習經歷。大二期間,她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實習,實習單位是一家傳統媒體;大二暑假,她去了一家網際網路初創企業,做親子類社交平臺的內容輸出;在她讀大三時,她去了另外一家有名的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工作。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選擇的變化,得益於沈月自身在工作中的不斷探索。

大二時,因為有校園媒體的工作經歷,沈月順利地通過了傳統媒體的面試。但由於自己實習的部門是醫療方向,相關採訪任務重、專業性強、講時效,她經常被要求1個小時內就要完成一篇稿子。沈月曾在一個下午跑了3家醫院,詢問醫生病人發病的原因、徵兆、如何去預防疾病,採訪病人核實發病的症狀和感受,之後再匆匆趕往單位整理錄音寫成稿件。“這份實習做了3個月後,我發現我可能不是喜歡單純地寫報道,我更喜歡有趣好玩的點子,後來找實習時,我更想去嘗試新媒體。”沈月説。

後來,沈月加入了一個親子類自媒體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團隊規模很小,需要她既做運營又做採訪,還要做活動的落地執行。那段時間沈月每天都會看同類親子公眾號的風格,看媽媽們感興趣的話題。剛開始她微信圖文配色和內容總是不能通過,主編告訴她:“媽媽們生完小孩後比較喜歡抓眼的文字風格,這樣能給她們閱讀上的刺激。文章結構也是,做新媒體也講究邏輯框架,要先列出來再寫。”漸漸地,沈月開始重新規劃公眾號的內容排版,從運營1個公眾號到3個公眾號,但很快她便感到了疲倦。

“通過實習學習到的東西已經飽和了,這份工作不能帶給你新的改變,感覺就像是自己被當成廉價勞動力。”沈月坦言自己厭倦的原因除了身體上的勞累,更多的是對新東西長期匱乏的煩躁。“我喜歡跑在路上的感覺,而不是被單純當作機械勞動力。當我感覺自己已經對這個東西了解透徹、沒有刺激感的時候,我認為就可以換一份實習工作了”。

隨著年級的增長,沈月找實習也更有針對性。“大二時,我只想找可以發揮自己優勢、名氣較大的單位進行實習。後來到了大三,在網上搜索實習時,我會搜與我想做的工作相關的關鍵詞,如果看到那種沒有聽過的小公司,也不會直接略過不看,我會去進一步了解一下公司的情況,看看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她説。

對於浙江理工大學的輔導員侯霞來講,換實習頻繁的同學案例多見。她將同學們在大學不同階段對實習態度的轉變,歸於學生在知識掌握和未來道路選擇上的變化。“我經常遇到一些大一同學,找實習的唯一要求就是‘興趣’,只要是新奇的、有趣的,同學們都躍躍欲試,但對實習卻沒有明確的認識。到了大二大三,更多同學將實習與學分掛鉤,通過實習他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大四階段的學生對實習的選擇則與他們未來要從事的工作具有高度吻合性,他們從事的實習大多與自己未來的工作匹配度很高,他們會為自己積累工作經驗或在實習工作中尋找轉正的機會。”侯霞説。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