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糧食應成為自上而下的時代風尚

發佈時間: 2018-05-23 09:06:43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作者:斯涵涵 |責任編輯: 孟君君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新近聯合發佈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餐桌浪費食物約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浪費率高達12%。其中,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群體、公務聚餐等是餐飲食物浪費的“重災區”。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導人們愛惜糧食;“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教導人們不要鋪張浪費;“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深刻闡述了勤儉與成敗、勤儉節約與社會道德的內在聯繫……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的糧食箴言早已銘刻於民族道德圭臬之上,化為民眾倡導並遵從的規範。然而,隨著生活水準不斷提高,物質日漸充盈豐富,一些人早已忘記了饑餓的感覺,也忘記了節約糧食的基本道理。大擺宴席、大吃大喝,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有“面子”,吃不完也要多點,不剩下似乎就顯得不豪氣和不富裕,連一些公務員和公務食堂也浪費嚴重,現實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不勝枚舉。

從小背誦的古詩詞卻並未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指南,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沒有饑餓的體驗,世界貧困地區的瘦弱身體也似乎是另一個世界的新聞而已。殊不知,在這些習以為常的陋習之中,在鋪張浪費、不拘小節的集體無意識中,珍惜糧食、崇尚節儉的中華文明也在逐漸流失。

其實,饑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雖然最近幾年糧食産量呈現增長,但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長期處於較低水準,而隨著我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糧食供需依然緊張。儘管發生大饑荒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中國的糧食問題還遠沒有達到可以高枕無憂的程度。

前幾年,我國各地開展了“文明用餐、反對浪費”、“光碟”行動,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機關食堂帶頭做起,在有效宣傳、示範和監督下,“光碟”行動、節約糧食意識在中央國家機關蔚然成風。可惜隨著時間的流逝,活動力度不斷減弱,浪費糧食現象日漸抬頭,不知不覺中仿佛又回到了原點,説明節約意識和文明用餐意識尚未成為國人的行為自覺。

浪費率高達12%,“滿溢”的餐桌凸顯糧食浪費之頑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不浪費糧食應該成為全民共識,從我做起,從不浪費每一粒糧食做起,讓全社會形成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良好習慣與氛圍,進而達到“豐年不忘災年,增産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的目的。

政府機關、公務員當成為厲行節約、遏制浪費的典範。公務消費往往影響到居民消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往往是引導社會消費的風向標。機關公務人員應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勤儉為本,執政為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嚴格財經紀律,改變工作作風,強化監督管理,同時嚴厲查處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的行為,推廣廉潔奉公的節約理念,營造勤儉節約的良好風氣,使厲行節約、愛惜糧食成為自上而下的時代風尚。 (斯涵涵)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