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賣監管不能像隔夜麵條一樣鬆鬆垮垮

發佈時間: 2018-05-16 09:21:28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作者:楊傑 |責任編輯: 孟君君

 

外賣,一項值得當代人稱頌的發明,常常在深夜慰藉被饑餓燒灼的靈魂。無論你是在高樓大廈的公寓,還是在窮街陋巷的出租房,一把烤串、一碗牛肉麵、一盤炸雞,讓你仿佛看到廚房濕漉漉的神聖燈光。

北京每日外賣的交易金額近億元,一天中,有180萬單外賣在這個城市被製造出來。一到週末,都市男女像快沒電的手機依偎在充電寶上一樣,坐在家裏手指點幾下,幾公里以外,外賣小哥風風火火,帶著一兜熱氣騰騰的食物到府。

外賣平臺上精美的圖片,展示著澱粉和油汁精巧的混合比例。然而,好賴都在打開包裝的一刻決定。當你帶著拆快遞的心情打開外賣時,失望總會有的。與圖片也差太遠了吧?總感覺外賣的菜量沒有堂食的多?餐盒裏的飯怎麼好像被人動過?

在人們對於外賣的想像之外,存在不少神秘作坊。前兩年,一個叫“北京像素”的小區集結了百餘家“三無”店舖,被稱為“外賣村”;五道口一家美食城裏就隱匿著外賣黑作坊;商家公示的證照出自P圖高手,送到家門口的外賣産自“幽靈餐廳”……

層出不窮的外賣店舖如同俄羅斯方塊,如果調度不當,它就能建個新帝國。

而在人們的想像之內,流傳著各種關於外賣的傳説。“震驚,外賣的真相竟然是這樣”“趕緊轉,這樣的外賣食材你敢吃嗎”。毒蛇作羹,老貓熟盅,斑魚似鼠。説法眾多,真假難辨。

如果你決定投訴,往往得到“交給總部處理”“上面有規定”的答覆。一些商家即便受了查處,很快也能換一張皮,從頭再來。

不敢想像每天送進嘴裏的食物,曾經過怎樣的歷程,沒有櫥窗,它的經歷是一個黑箱,食客只能被動接受。

這幾天,如果你身在北京,打開主要網路外賣平臺,能在最上端看到一段承諾:“我平臺已經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進行嚴格的實地審查,並保證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者名稱、經營場所、主體業態、經營項目、有效期等許可資訊合法、真實、準確、有效。”

在“安全承諾”公示旁邊,有“因食品安全問題下線商戶名單”,長長的,仿佛拉不到盡頭。截至5月15日,上了這張外賣黑榜的,百度外賣下線的有4422家,美團外賣7265家,餓了麼外賣11026家。

也許你就曾點過這成千上萬家中的一家,感嘆公示為何不早一點到來。這是按照新規做出的動作。今年1月1日,《網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辦法規定,外賣平臺是第一道關,應當履行審查登記等管理義務。這次平臺公示,既是平臺對安全責任的落實,更是一種社會監督,將平臺的履責情況置於廣大消費者監督之下,形成透明的櫥窗,挂“店”。

承諾中有“實地審查”幾個字,層出不窮的外賣店舖將迎來它們嚴肅的客人。新規要求平臺入駐商家“綁定實體店”。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廟是開店的門檻,這樣能篩掉不少走街串巷的“假和尚”。

在國外,有些外賣平臺十分“任性”,奉行“三不”條款,即平臺不對餐飲店的食品安全負責、不保證食物品質和外賣服務品質;平臺不會審核餐廳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平臺不會單獨審核餐廳在頁面上的展示。但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嚴厲的食品監管配套是一道讓人望而生畏的警戒線,不同級別的餐飲企業對應不同評測和強度的監管。顧客舉報的問題餐館,一旦查證後將予以嚴懲。

國內一線城市的外賣,發達程度早已超過一些發達國家。平臺嚴把關之外,監管也不能像隔夜麵條一樣鬆鬆垮垮。

如果還是走傳統的路子,“前置審批”“到店抽查”,怕是會讓不少“假和尚”鑽了空子。監管也得跟著時代走,有人建議,監管部門與第三方平臺要打破某些“資訊墻”,對政府與市場的數據資源加以整合。比如搭建商戶資訊基礎數據及動態監管資訊庫,給平臺介面,對於那些被用戶吐槽多的黑店,執法人員突擊檢查,執法高效又降低成本。

監管部門已表態,“將依託搜索和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的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及時發現違法線索,實現‘以網管網’”。

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説,外賣相比堂吃是一種更徹底的分工。消費者從網上訂餐,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如線下容易舉證,找商家維權也是難點。分工精細,監管也得跟著“精細”。

吃進嘴裏的沒有小事。實在不行,裝個攝像頭也好。讓顧客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觀看外賣的製作視頻。直播都那麼火了,拍一拍做飯,不難吧?(楊傑)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