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官方招生宣傳海報走紅 何必與名校“攀親戚”
發佈時間: 2018-05-16 09:16: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近日,一批非官方的高校招生宣傳海報紅遍網路,海報提及的院校都在拼命和知名高校“攀親戚”。這些自嘲意味濃厚的非官方招生宣傳海報,往往用顯眼的大字標明“我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你”,而用小號字體標明自家學校的名稱,及其與清華北大的地理距離。
被網友們“玩壞了”的非官方高校宣傳圖,固然有一定娛樂成分,但也能從中看出,邁入名校,半隻腳就邁向成功的觀念。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而非官方招生宣傳海報不過是“高校鄙視鏈”的翻版而已。
世上本沒有“高校鄙視鏈”,社會輿論説的多了,才有了這種説法。比如一些中小學教師動輒説個別名校如何如何,家長亦是如此,加之社會媒體的渲染,都在堅固著“高校鄙視鏈”。
不能説“高校鄙視鏈”在現實層面完全沒有道理。高考依然是考察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名校通過高考的選拔機制,招納了較好的生源。名校獲得的教育投入多,相應的學習資源也較充分。因為學校多年的積累,名校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優質學界資源或者業界資源,不得不説,這對提高一個學生的視野的確是有一定幫助的。
高校存在差距,但學生間不存在天然的“鄙視鏈”。身處名校,如果學生一本書不讀,一堂課不聽,照樣於事無補。普通院校的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比如社會實踐或者業界實習,不斷提升自己,很可能不會比在名校“混”了4年的學生差。
我曾經在某家網際網路公司實習,和公司職員聊天時,不少人曾經提到“現在很多非985院校出來的學生能更快地適應到工作節奏中,反而那些清北人復的學生可能太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夠務實”的印象。
的確,不少在大家眼中的普通院校,它們的培養方案中更多地傾向於學生的就業能力。學校很早就讓學生融入到業界環境中,接觸到一些最新的業界操作、行業流程等。相比之下,以研究型大學為主的名校一些學生,反倒不時遭遇不接地氣、眼高手低等問題。
創新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視界的大小會影響到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創新能力本身還取決於很多要素。就以每年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為例,很多獲得國家級獎項的學生都是來自公眾眼裏名不見經傳的院校。看了他們的廣告作品,聽了他們的提案,我經常發現他們的洞察很獨特,提案邏輯很新穎、嚴密,數據蒐集很紮實,不亞於我們這些名校學生。
在熱播網劇《忽而今夏》中,男主角章遠因為高考失誤,沒能考上名校“華清大學”,只能在當地的“海大”就讀。但是,他一進大學就幫助在“華清大學”的女朋友何洛解出了全班都沒能正確解答的數學題,後來還設計出一款遊戲,賺得人生第一桶金。怎麼能否認,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人呢?
我在很多比賽或者實習交流中,意識到自己雖身處名校,卻在業務能力上並不具有絕對優勢。身邊也有很多朋友,他們的院校背景可能沒那麼好,卻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在一些事情中展現出過人的能力。
我無意否定優秀院校的實力和成績,也無意貶低像我一樣享受著名校豐厚學習資源的學子。大家是通過高考的嚴格選拔進入名校的,名校能帶給我們較為優厚的資源,但也只是資源和環境而已,關鍵看我們如何運用。
對於那些外界眼中的普通院校學子,其實也不必要自卑,有畢業於人大的劉強東和北大的李彥宏,也有畢業于深圳大學的馬化騰和杭州師範大學的馬雲。如果是顆金子,如何運用學校的資源,乃至身邊的資源,把自己打磨發光,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又何必浪費時間用各種方法戲謔自己,在招生海報上與名校“攀親戚”呢?(林俊鵬)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