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運用情感行銷

發佈時間: 2018-05-10 10:02:37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作者:王慶峰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朋友圈這樣的資訊可不少,但你是否質疑過它的真實性——某地水果滯銷,果農心急如焚,現在低價處理,只為幫果農收回成本,就算不買,“每次轉發都是一次義舉”。還真是有假的。山西臨猗縣政府日前發佈了一則針對“臨猗蘋果滯銷”不當行銷方式的聲明。聲明稱,多個電商發佈“臨猗蘋果滯銷”的行銷策劃,內容有諸多誇大失實之處,給當地果業品牌形象造成嚴重影響。

經濟學通常假設人們是理性人,不過“情感行銷”也被證明為一種有效策略。巴裏·費格教授在命名“情感行銷”時説:“形象與情感是行銷世界的力量源泉,要了解顧客的需要,滿足他們的要求。”這裡所言的偏向於溝通和認可,而水果的行銷術偏向於賺你的眼淚。剛開始,或是純粹的悲情牌,後來是刻意擺拍,再到後來,為了營造果農的貧苦形象,商家要尋找專門的素材,於是,同一名臉上爬滿皺紋的老人,就出現在“蘋果滯銷”“鮮筍滯銷”“鳳梨滯銷”等各種行銷頁面上,它們都旨在以視覺衝擊營造真實感,在第一時間俘虜主管你意志力的大腦前額皮質。

情感行銷用得好,自然事半功倍。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堪稱情感行銷專家,不僅有了桃園結義的兄弟,甚至連徐庶這樣的帳下謀士,即便因母親被擄歸了曹操,依然“身在曹營心在漢”。古往今來,凡是以真情實意動人,不需言語,自然有人替他把好口碑傳出去。但反之,如果情感行銷運用不當,就很難有效果,同樣以三國為例,吳國為了取荊州,就招贅玄德為婿,永結姻親,哪想還是留不住他,甚至還一損俱損,有了“三氣周瑜”的故事。體現在社會層面上,這裡還有個信任成本的問題,“郭美美事件”“羅爾事件”等發生後,使得大家對類似消息産生“狼來了”的防範心理,最後,信任成本不斷抬升,對真正有需要的人來説,想得到幫助就沒那麼容易了。

從經濟的角度講,單一“情感行銷”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也就是説,用得越多,大家也就越麻木,效果越差。所以山西臨猗縣政府擔憂的,也正是不當行銷會形成信任透支,甚至會有“重行銷、輕品質”的負面引導之效。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稍微透視一下我國農産品特別是生鮮水果的行銷現狀。首先,過度依賴於情感行銷,説明農産品的行銷渠道依然單一。過去,一些“滯銷”之所以發生,根本原因在於冷鏈技術發展不足,農戶過於依賴“下鄉收購”,果農具有相當的被動性;現在,提高老百姓收入,就得在他們關心的問題上下功夫,包括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推廣農村的好東西。其次,只有渠道多樣化,行銷策略才能豐富起來。在這方面,恰當的情感融入無可厚非,但情感的方位可以有很多種。近年來,有的農戶主打“短視頻”,有的農戶以“綠色”為賣點,結果也可以賣得很好,説明瞭行銷並非只有“賺眼淚”一條路子。

回到情感行銷的本質上,這不僅僅是社會道德、商業倫理問題,也關係到法律問題,虛假行銷,長期看或許還有經濟上的弊端。我們需要直面它,地方政府要注意引導,商家則應以誠信為本,電商平臺也該負起責任,對這類圖文一致的“情感行銷”來個大排查。社會信任是一種有限度的、脆弱的寶貴資源,需要慎用、用好,動輒濫用同情心,並不可取。(王慶峰)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