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食品不能淪為“有玄機食品”

發佈時間: 2018-05-09 11:31:11 |來源:工人日報 | 作者: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近日,央視記者在一家知名全國連鎖超市看到,這裡銷售的蔬菜有兩種規格,一邊是散裝的普通菜,一邊是冷藏貨架盒裝的精品菜。有機菜的價格普遍比散裝普通菜高出五六倍甚至十多倍,但購買的人不少。

近年來,消費者對於有機食品趨之若鶩。在不少人心目中,有機就是生活品質和環境友好的代名詞,意味著更天然、環保、健康、安全。然而,現實中,有機食品背後卻大有玄機,想買到真正的有機食品並不容易。

有關有機産品的國家標準明確規定:應在銷售場所設立有機産品銷售專區或陳列專櫃,並與非有機産品銷售區、櫃分開。然而,一些超市故意將有機菜和普通菜混在一起賣,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誤把“李鬼”當“李逵”。

而且,即便貼了“有機標”的蔬菜,也不能保證“貨真”。報道中,央視記者購買了某品牌的胡蘿蔔等有機蔬菜,根據查詢有機碼找到生産基地。詭異的是,該基地根本沒有種植胡蘿蔔。更令人詫異的是,在該生産基地,藏有大量本不該出現的化肥和尿素。而記者購買的幾種有機菜均檢測出多種有機生産中禁用的農藥殘留。

也就是説,在所謂有機食品專區,你買到的很有可能是低質高價的普通蔬菜,有些純屬“挂羊頭賣狗肉”。這無疑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損害了有機食品認證的公信力。

我國有機食品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500多倍。但繁榮表像下,有機産品的真實性問題成為一大隱患。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於“重認證、輕管理”的畸形發展。一些認證機構只是忙於收錢發證,疏于後期的跟蹤檢查,每年一兩次的檢測也多為走走過場,甚至有意為違規企業簽字背書。

根據《有機産品認證管理辦法》,“獲證産品的認證委託人提供虛假資訊、違規使用禁用物質、超範圍使用有機認證標誌,或者出現産品品質安全重大事故的,認證機構5年內不得受理該企業及其生産基地、加工場所的有機産品認證委託。”但現實中,認證機構因此被監管部門查處的情況並不多。這種“隔墻扔磚”的小概率風險不足以遏制逐利的衝動。

有機食品不能淪為“有玄機食品”,保證有機食品名副其實,才能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切實負起責任,加強監管,依法查處相關企業的違規行為,提高造假成本。同時,要厘清認證機構的責任,一旦發現其把關不嚴、縱容造假,也要讓其付出必要的代價,甚至取消其認證資格,倒逼認證機構當好“守門人”。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