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結婚隨禮成了“尷尬儀式”?

發佈時間: 2018-05-09 09:54: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作者:宋瀟 |責任編輯: 孟君君

 

份子錢隨得多,自己“肉疼”;隨得少,又擔心傷面子......對於剛剛大學畢業,又無多少經濟來源的年輕人,隨禮問題頗讓人頭疼。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一女子與閨蜜及閨蜜前男友是同學。閨蜜前男友結婚時,兩次發出邀請,還暗示怕新娘尷尬,要其“禮到人別到”,女子念在大家都是同學,託人帶去禮金。誰知近日該女子結婚,微信通知對方時,才發現對方早已把自己拉黑……

此案例中的關係較複雜,但反映出來的結婚隨禮問題,絕對不是個例。面對名目繁多的人情往來,很多年輕人也許會和新聞中的女士一樣,有各種糾結和疑惑。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在一個三線城市上大學,與一些初高中同學還保持著聯繫,但基本上屬於平常不聊天、不問候那種。上大四那年某一天,一位許久不聯繫的初中同學通過QQ找到我,當窗口閃出來的那一刻,我就意料到“多半是結婚,或是要過生日請客了”。

本來,我即將畢業,按理説應該學會獨立面對這些人情往來,但是當同學請我時,説實話,內心很掙扎。一方面,我幾乎沒有獨立經濟來源,只有在媒體發稿時掙的稿費,和一些早已工作的同學相比,收入還不夠我隨一份禮;另一方面,有些同學已經很久不聯繫,一聯繫,就指不定是結婚還是過生日請客隨禮的事,這種同學的邀請,就像是感情的雞肋。

前不久,我和幾位高中同學在飯桌上討論了這事。有人提倡:“以後我們當中誰要結婚或者請客時,隨禮不要太多,就只要×××元就行了!”當時在座的幾個人之中,家庭經濟情況各不相同,提出建議的同學家裏情況還算不錯,想必對於禮金數額多少,他也沒過多在意。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提倡。

如果某些同學之間私下關係好,他可能會隨禮隨得更多,那麼對於其他按照“規定”來隨禮的人來説,隨少了,是不是説明關係就會變淡?除此之外,如果有人經常連續辦酒席,加上各種隨份子的名目,是去還是不去呢?

在這個過程當中,份子錢已經變成了年輕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初入社會,年輕人不懂人情往來,這倒無可厚非,怕就怕這種所謂的人情往來,到最後成了大家的“尷尬儀式”。如果朋友和同學之間關係真的好,就算不隨禮也不會損害友誼。但是,當別人都在隨禮且隨的是一份大禮的時候,誰能保證自己不會因為從眾心理而多出錢呢?

有的人家裏經濟狀況較好,並不會在乎隨禮多少。但是互相隨禮的風氣,不僅是“今天花的錢,明天收回來”這麼簡單。其中的請客方式、禮金多少等,已經越來越充滿著“儀式感”。尤其在農村地區,反反覆復的人情往來,給年輕人帶來了“儀式災難”,而大量的人情消費,非但對維護朋友和同學之間的關係沒有助益,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説,反倒成了日常生活的沉重負擔。

老一代傳下來的人情世故,在年輕人眼中,仍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目前農村地區過高的隨禮金額,恰恰説明人情關係的異化。如果人情關係都用金錢關係來衡量,勢必就會以隨多隨少,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疏、感情濃淡。到時候,隨禮文化就會成為新一種困擾。另一方面,中國人愛面子,這是促使份子錢不斷水漲船高的重要原因,但面子心理會讓很多人在人情鏈條中痛苦煎熬。年輕人叫苦不迭,整個社會的人際交流氛圍就會走偏。

要想隨禮問題不再令人頭疼,關鍵就要看自己如何選擇。是打破傳統還是墨守陳規,是移風易俗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同家庭和不同態度的人,或許都會有不同選擇。我衷心希望,切莫讓份子錢變成人情債,也切莫讓隨禮變得越來越功利! (宋瀟)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