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豬週期”困局不妨引入大數據及時市場預警

發佈時間: 2018-05-02 10:31: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 作者:趙東東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據報道,當前全國生豬價格連續快速下跌,大部分地區跌破或者接近每公斤10元。農業部500個縣集貿市場定點監測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份第3周起,全國活豬價格持續下跌,至4月第3周,已由15.37元/公斤跌至10.87元/公斤,3個月累計跌幅29.3%。豬肉集貿市場價格下跌則始於春節後,且跌幅相對較小,但累計跌幅也高達19.2%。而隨著生豬價格的持續走跌,養殖戶虧損進一步擴大。

對此,有網民表示,豬肉價格下跌根本原因還在於“豬週期”,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為了減少豬週期不良影響,應消除市場資訊不對稱,鼓勵規模化經營,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進行市場預警。

有網民表示,“豬週期”是豬肉價格下跌重要原因,前兩年豬肉價格很高,很多散戶加入了養殖大軍,養殖場的養殖規模也擴大了。此外,還有網民表示,真正打破生豬市場供求平衡的並不是中小養殖戶,而是大養殖集團、大資本的強勢擴産、入駐。

網民“趙明”認為,穩定養豬市場,既要加速規模化進程,也要考慮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推動種養結合模式下的家庭農場養殖。規模化解決了效率、技術、成本的問題,但滿足不了個性需求,未來家庭農場養殖還有很大的市場。

有網民表示,政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妥善處理農和民的關係,做到既要保護生産者的利益,也能夠減小豬肉市場的價格波動。“豬週期”波動影響的不僅僅是養殖一個環節,而是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是國計民生。

網民“劉湛”稱,豬肉的供應鏈條長,供需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是造成“豬週期”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政府在補貼鼓勵養殖業轉型升級、規模經營的同時,應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進行市場預警,建設高度透明的市場資訊披露機制,加快生豬市場期貨平臺建設。只有建立起養殖、屠宰、銷售等一體化的供給方,延伸産業鏈,及時掌握上下游資訊,養殖戶才能迅速調整生産計劃,讓生豬存欄量保持在合理區間,破解“豬週期”困局。

(記者趙東東整理)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