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長幼有別 何來“媽媽爭奪戰”

發佈時間: 2018-04-25 09:09: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鄧海建 |責任編輯: 孟君君

 

5歲女孩悠悠不那麼愛笑了,一丁點小事也會讓她發火、尖叫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連安慰的話都像是旺火上的油滴。生了二寶剛出月子沒多久的悠悠媽,不得不帶著“問題大寶”悠悠四處求醫。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奔忙,悠悠在天津市安定醫院青少年心理科被確診患有輕度“同胞競爭障礙”。青少年心理專家指出,類似的孩子問題,在二孩時代越來越多。(4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同胞競爭障礙”,大概就是為了爭奪父母之愛而生出的癔症,説好聽點兒叫“媽媽爭奪戰”,實際上還是“一碗水沒端平”——結果呢,大人生病、孩子吃藥。

不久前,山東濰坊高新區一位七年級學生寫的題為《顧稚子,勿忽長》的文言作文,道出了二孩時代“大寶”們的心聲,瞬間刷爆微信朋友圈。“吾有一言,告天下父母:顧稚子,勿忽長,多與長語,多同長娛。若此,則二孩時代長子之大幸也!”情真意切,讀罷潸然。

家有二孩,如有二寶,可是多個孩子,當然不是添雙筷子那麼簡單。“大寶”和“二寶”雖未必是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關係,但即便是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親情與愛,也足夠讓年輕父母操碎心的了。懂事的,能友情提醒;沒這麼“藝術”的,恐怕就只能靠製造事端引發關注了。

眼下的中國,從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落地,到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不少家庭迅速進入了“二孩時代”。國家統計局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二孩佔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社會保障層級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升級,在中國,二孩家庭或是未來家庭關係的“主流標配”。

可是,孩子多了,問題也來了:一方面,作為獨生子女,從小被“4+2”的濃濃親情所包圍,“小皇帝”、“小公主”大多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一旦有了弟弟妹妹分享父母之愛,難免會有嫉妒心,滋生排斥抵觸情緒。這些負性情緒一旦找不到出口,小麻煩也會釀成大問題。

另一方面,作為二孩家庭來説,奶粉等硬體準備好了,教育等軟體恐怕還未有充足預案。此前有人提議制定《家長教育法》,讓家長們持證上崗。這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個複雜多元的新時代,教養二孩的能力儲備也許比物質保障層面的硬體支撐更要緊、更容易被忽略。

不要指望孩子們天然就是“兄友弟恭”或者“姊妹情深”。還記得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2:鏡中奇遇記》嗎,外表瘋狂的紅皇后,正因為其母對姐妹倆教育上的顧此失彼,造成童年陰影,導致其選擇了錯誤人生。事實上,這兩年的諸多社會新聞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即便“大寶”容易接納“二寶”,也不代表父母就能平衡好二孩之間的關懷與愛。考量到政策放開的時間背景,尤其是兩個孩子年齡相差較大、成長期不在相近的“頻道”上,對於工作繁忙的年輕父母來説,分身乏術之下,太容易顧此失彼。

於此而言,若要止歇“媽媽爭奪戰”,仍須摒棄偏見式的“長幼有別”。少些分別心,少些冰冷的“要讓著弟弟(妹妹)”等價值灌輸,懂得欣賞孩子之間的性格差異,學會公平民主地對待孩子,這些都應該是二孩家庭的基本倫理觀,也是這個二孩時代家庭教育之底線。 (鄧海建)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