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管理閉環 共用單車方能“綠色”

發佈時間: 2018-04-20 09:10:58 |來源:南方日報 | 作者:子長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繼經常被人亂停亂放之後,待報廢處理的共用單車製造的“垃圾山”,成了時下困擾很多城市市容環境的新問題。近來,各地媒體陸陸續續報道了這樣的情況。例如,在天津,“這些‘城市垃圾’,在津濱大道附近、水遊城周邊等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在南京,“江寧區淳化街道一廢棄廠區內,堆放上萬輛共用單車,場面十分‘壯觀’”;在廈門,同安區一處空地上10萬輛五顏六色的共用單車堆積如山,不僅成為城市一景,還一度在網上廣受關注;連筆者所居住的小區門口,也經常一夜間“降臨”數百輛臟兮兮的共用單車,非但不能直接騎行,而且還影響出行。

誕生之初,共用單車提出的理念是方便城市人的“最後一公里”出行,被追捧為推動“綠色發展”的創新模式。經過一兩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這種新的出行方式,共用單車也的確成了很多城市交通生態的重要一環,不能否認其帶來的積極意義。問題是,一旦無法有效解決其亂停亂放和報廢等管理方面的問題,那麼就有可能因其加重了城市管理的負擔,使其“綠色”構想在現實中大打折扣。去年,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制定了共用單車服務規範,不約而同地明確其報廢時限為3年。後來有媒體以此推算,假設當年全國累計投放的近2000萬輛共用單車3年後集中報廢的話,其産生的廢舊金屬將達30萬噸,據説“相當於5艘航母的結構鋼重量”。考慮到報廢處理這些單車將需要一筆不小的投入,如果企業只顧埋頭于“投放大戰”,不僅會惡化這一問題帶給城市的困擾,甚至將有悖“綠色”之名。

導致共用單車變成“城市垃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是由於車輛出現污損,卻缺乏及時的維修處理,結果被人堆放廢棄;還有一部分是車輛所屬企業倒閉,有時候連用戶的押金退回都難,更別提回收處理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各方在管理上還欠缺精細化意識。對共用單車企業來説,一些車輛出現了污損或小故障之後如果能及時清除,就可以繼續投入使用,然而很多時候他們卻不願意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間接加劇了車輛報廢。對監管部門來説,倘若對倒閉企業車輛缺乏及時的跟進處理措施,或是對不同企業間展開的“投放大戰”不能有效遏制,就等同於放任其害。實際上,無論企業還是監管部門,不該總是顯得如此無力。正如有報道提到,借助大數據技術,原本是可以估算一個城市的單車需求量的,關鍵是各方要把責任落到實處。

由此,不禁讓人聯想到日益受到關注的綠色發展話題。綠色經濟是一種低碳經濟。以此前發佈的《2017年長沙市共用單車出行報告》為例,其提到,綜合共用單車、公交、地鐵等多種方式出行狀況的系統分析比較,當年超過400萬市民騎車出行,給城市減少碳排放5021噸,佐證了共用單車的“綠色”一面。但同時不能忽視的是,綠色經濟還應該是一種迴圈經濟,既包括企業層面的清潔生産,也包括上下游産業之間的組合共生,要求最大限度地體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核心原則”。這種著眼于生態系統和産業體系的再迴圈,對共用單車而言就是要形成管理上的閉環,即打通從車輛生産,到管理維修,再到報廢回收的整個鏈條,從而使得這一新的“網際網路+”模式真正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毋庸置疑,整個社會需要對包括共用單車在內的新業態、新模式持包容的態度,但面對更多因資本角力放大的負面問題,同樣不能忘記審慎原則。只有讓共用單車的“投放大戰”降下來,後續的管理提上去,搭建起迴圈發展體系,才能讓其更加“綠色”,行得更遠。(子長)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