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就業難是人才市場的理性選擇
發佈時間: 2018-04-19 10:07:49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為完善我國的海外學歷評估體系,教育部將規定國外學位修業年限不能少於兩年(碩士),一年碩士和半年碩士將不予承認。”近日,網上一條教育部新規讓一些一年制碩士陷入恐慌。隨即,教育部辟謠稱“沒有此規定”。産業化讓海歸學位不再稀缺,市場亂象讓海歸就業從“黃金時代”墜入“青銅時代”。尤其是人數日益增多的一年制碩士,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壓力。(《中國青年報》4月18日)
海歸是否一定屬於高端人才,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給出了答案。從當初爭搶的香餑餑到如今不斷增大的就業壓力,海歸就業從“黃金時代”到“青銅時代”,恰恰證明了市場理性,即不看面子看裏子。
從學歷教育的角度看,留學也只是諸多學歷教育的一種,並不天然具有競爭優勢。一個人到國外留學並不意味著能力水準的提升,更並不意味著所受的教育可以對接國內的就業市場,有的留學生可能還會因離開了國內,回國後在人際關係、工作理念和為人處世方面,反倒與國內社會格格不入。既然如此,用人單位憑什麼要高薪聘用一名好聽不好用的海歸?
更重要的是,近幾年,隨著對留學需求的增大,留學已成為一種産業化的生意,只要願意花錢,出國留學並不是一件難事,有的學校甚至比國內的學校還好進。這便導致高考體系下一些成績不好的人,在家庭經濟條件的護佑下成了留學生。已經有不少人發現,其中一些人雖名為留學,實為混文憑,希望有朝一日能“出口轉內銷”。
可惜,如今的人才市場早已今非昔比,社會也逐漸對海歸去掉了當初誇大的光環。大多數用人單位不再抱有“海歸即優秀”的想法,也不會因為一紙洋學歷而激動萬分、重金求之。
這是人才市場的理性選擇,也是留學生群體內部分化的結果。因為,劇增的留學生人數改變了原有的人才供需狀況,使海歸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基於市場理性,用人單位不得不在招聘時進行二次篩選,以便招到優質海歸。也就是説,海歸就業之難,並非面向所有人,而是針對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的投機者,真正的優質海歸仍然是市場中的稀缺品。
當然,一些海歸就業難並不意味著失去了一些學歷光環的留學教育沒有價值,我們更不應以市場反饋來否定留學教育的意義,這是從一種偏見跌落到另一種偏見,甚至可能跌入將高等教育等同於職業培訓的陷阱。
應該説,不論是出國留學還是讀國內大學,目前已經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面對現狀,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回歸教育本身。因為,上學本來就是一種求知途徑,而不單純是提高就業機會和工作薪酬的方式。至於就業,則應該由教育效果而不是由教育經歷來判定一個人的價值。另外,留學生必須調整心態,不能再抱著一廂情願的優越感,而應該接受被市場再審視、再檢驗,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 (趙清源)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