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故事竟是套路,誰在消費“外賣小哥”

發佈時間: 2018-04-19 09:11:15 |來源:錢江晚報 | 作者:黃帥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日前,多家媒體注意到:兩段時長分別為9秒、10秒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尤其是在新媒體報道的描述裏,能看到這樣的文字:“在視頻中,一男子在雨中嚎啕大哭,該男子身著美團外賣服裝,不顧地面積水癱坐在路邊,外賣箱和騎手帽散落一地。”很多人想當然地便開始同情這個在雨中哭泣的外賣小哥,儘管外界並不了解他遭遇了什麼,但憑藉人們的本能,都會對他報以同情和關切。

在網際網路傳播的推動下,這種個人的同情感也會泛化為一種群體的情緒。多個微網志都在轉發“尋找這位快遞小哥”的內容,不少人參與其中,還談到了自己記憶裏的快遞員故事。總之,“借題發揮”成了大家的共同選擇,一起“來源不明”的孤立事件,竟然成了網上集體“熱追”的公共話題。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個新聞到後來竟然反轉了。先是有網友質疑“該視頻是誤傳的謠言”,並且指向“外賣小哥實際上是在拍戲”,“記者站”微信公號表示:“發酵至此,已經基本可以確認該事件為擺拍,至於擺拍的目的,目前尚未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美團外賣官方微網志發文稱:“如果確為擺拍,希望當事人能聯繫我們,儘早還原真相。我們希望拍攝者尊重美團應有的權利,不要擅自惡搞。感謝每個人的善良,願每份愛心都被溫柔以待。”

事情至此,想必多數人已經看明白了其中的“套路”。相比那種簡單直接的宣傳,“講故事”的確是更“高明”的行銷套路。但有些宣傳手段在商業上行得通,未必是符合社會倫理的。利用民眾的同情心來博取眼球,實在算不上高明。畢竟,這樣的手段能用一兩次,卻不能長期使用,更何況,真相一旦曝光,所造成的效果,説不定還是跟預期相反的。

此事的反轉確實讓人尷尬。或許不久之後,輿論場就會遺忘此事,但它仍有一些值得我們琢磨的細節。其一,為啥要拿外賣小哥這個身份説事?想必這和人們心目中常見的外賣小哥的形象有關。媒體上不時“宣傳”送外賣、快遞工作壓力大、非常辛苦,且要面對風險等等問題,網友對外賣小哥的本能式的同情,大概也跟認為其為弱勢群體有關。其二,為啥行銷者要賺取同情心,要從這個角度入手呢?因為,現在網民已經日趨理性,那種依靠偏激言論、過激情緒來吸引關注量的行為,已經越來越不被人看好,而同情心卻是集體情緒裏的“軟肋”。

因此,即使是真的發生了外賣小哥遭遇委屈的事,我們也要思考如何保障他們的基本權益不受傷害,給予其更多工作和生活上的保障。另一方面,身處輿論場上的我們,也要進一步增加辨別意識,提高判別新聞事件真偽的能力,由此倒逼行銷者放棄這種“不高明”的手段。(黃帥)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