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主題公園高品質升級
發佈時間: 2018-04-12 12:55:13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篩選出真正有長期經營意願的投資者,推動有科技含量、創意亮點的主題公園脫穎而出,才能真正逐出發展中的“低端産能”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5部門聯合發文規範主題公園建設發展,給主題公園降溫的政策意圖鮮明。指導意見提出,主題公園的建設發展要“嚴格用地管理”“嚴格核準程式”“嚴控房地産傾向”“嚴防地方債務風險”等。嚴字當頭,就是要以控制總量來提升品質。
從1989年內地第一家主題公園深圳“錦繡中華”開業至今,近30年來,全國共有約2500家主題公園相繼落地開花。它們裝點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也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但在爭相發展中,問題也日漸突出:不少公園定位時主題模糊,建設時內容空洞,審美上粗製濫造,運作中也難言創新,後續開發更是草率。當産能過剩與經營不善互相疊加,後果就是:開門時好不熱鬧,不久門庭冷落,最終銹跡斑斑。七成虧本,二成持平,一成營利,這是目前國內主題公園經營現狀。不少主題公園已從文化資産成為了城市負資産。
促使各地紛紛投身主題公園建設的,不能説沒有歷史上文旅資源長期匱乏後的補償心理。但經營樂園並非遊戲,光有“建個迪士尼”的衝動並不夠。反觀迪士尼,從1986年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播放《米老鼠與唐老鴨》算起,到2016年上海迪士尼開園,30年積累起幾代受眾才建起主題公園,等待不可謂不久。這足以揭示經營之道:主題公園不是光靠平地起高樓,更不能憑一時衝動;即便內容過硬,也得考慮市場的真需求。如果不計輻射範圍、遊客流量、投入産出等因素一哄而起,一定導致經營困境,而其重資産的運營模式,往往綁上地方政府與銀行,易引發地方債務、社會、金融等一系列風險。
當然,還有一個“假公園真地産”的商業邏輯需要警惕。從初衷看,“主題公園+周邊配套地産”模式無可厚非,有助於實現主題公園多層次、綜合性開發,為引入投資者“破冰”。但不少開發商卻劍走偏鋒、顛倒主次,將公園當做拿地開發的“殼”。加上主題公園有一定公益性,地價便宜、開發成本低,“曲線拿地”還能賺上一筆,而在樓市調控的高壓線下,有企業依然與地方政府“高度默契”,借主題公園大肆“圈地”。從這個角度而言,推動主題公園有序發展,就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堵住“泛地産化”的市場漏洞,避免借主題公園實現政策套利。
有研究認為,在文娛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優質主題公園前景樂觀,“中國主題公園市場仍然是全球主題公園行業的發動機”。正因此,這份意見也並非簡單按下暫停鍵,而是強化監管之手,推動中國主題公園向高品質升級。比如規定省級相關部門“不得下放核準許可權”,是為了省域內分層次統籌發展;“將企業是否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和創新機製作為項目審批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篩選出真正有長期經營意願的投資者,推動有科技含量、創意亮點的主題公園脫穎而出,以多樣化、特色化、差異化、內涵式發展,對接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嚮往。
因此,無論是為推動主題公園品質升級還是破除房地産化傾向,給低水準重復建設的主題公園降降溫,都是一件好事。當然,也有人提出疑問,若“主題公園”換成“産業園”,是不是依然能拿到通行證?這樣的疑問其實是個提醒,地方管理者只有克服政績衝動,強化執行能力,才能真正逐出發展中的“低端産能”,讓更多人擁抱高品質文旅生活。 (何鼎鼎)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