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靜的春節”聆聽文化心跳
發佈時間: 2018-02-22 09:44:32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往年從除夕夜就開始掃炮皮,一掃就是一宿。今年卻主要是廚余和生活垃圾,輕鬆不少。大家新年一齣門,看見乾淨整潔的街道,心裏也敞亮!”環衛工人一席話,道出今年不少城市的新風尚。北京新修訂的《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第一年實施;天津外環線以內迎來第一個“不聞鞭炮聲”的春節;海南發佈最嚴“禁燃令”,各縣市落實不力將被問責;剛剛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區也實施了嚴格限制燃放的規定……“狗年的春節靜悄悄。”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慨。
鞭炮聲少了,空氣污染和安全隱患也隨之減少。環保部數據顯示,2018年除夕夜全國338個城市空氣品質總體明顯好轉,PM2.5最大小時平均濃度較去年除夕夜下降22.1%。以北京為例,除夕當天因燃放煙花爆竹致傷人數同比下降42%,火情同比下降52%,實現了五環路內“零傷情”“零火情”的預期目標。在上海,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禁放區“零燃放”,市民碰到宣傳禁令的街道工作人員,都會紛紛擺手:“你們不用講了,今年我們都記得!”綠色、環保、無煙的春節,在不少城市已經成為春節的新風尚。
不過,“禁燃令”也仍然受到另一角度的質疑:不讓燃放煙花爆竹,是不是年味就淡了?中國的傳統習俗是不是就丟了?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畢竟“爆竹聲中一歲除”的傳統已有千年。然而,傳統和習俗並非就意味著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只有讓傳統和習俗在時間延續中找到與當下時代處境的最佳結合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體現傳統的現代價值,彰顯習俗的內在生命力。
燃放煙花爆竹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傳統流淌在血液裏、綿延在精神中。雖然少了煙花爆竹的喧鬧,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塑造著當代中國春節的文化景觀。今年新春,不少人選擇一家子走入影院看一部賀歲片,輕鬆而歡樂;不少網友響應“牽媽媽的手”活動,在網上曬出和媽媽的照片,感恩母愛……新的形式新的內容,背後卻是中國年傳遞出的“古老”幸福。可以説,中國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團圓、祥和、重視家庭的內裏。
能否合理引導年俗的變化,其實也是一個文化類的“治理考題”。今天,環境治理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議題,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把“污染防治”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在此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絕非斷裂古今,而是確保老百姓生活品質、為子孫後代負責的必然選擇。同時,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轉變思路,不只做擯棄陋習的監督者,更做新風尚的推動人,比如為祭祖的民眾免費發放鮮花代替鞭炮,加強市場監管提高電子鞭炮的供給數量和品質,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綠色的選擇。眾人合力、大家齊心,年味一點沒淡,反而越來越濃。
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説,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倒計時地數著數字進行新年狂歡,而是靜靜地“守歲”,“守著只有在這一段時間才能看見來去匆匆的生命時間的珍貴”。以綠色、文明、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方式傳承這份時光財富,春節這一承前啟後的時間節點,才能成為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的時間象徵。(彭飛)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