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減負校外增,癥結在哪
發佈時間: 2018-02-05 15:36:14 |來源:錢江晚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學生課外負擔有多重?杭城某小學校長做了個兩會提案調查。調查發現,週一至週四,晚上開始參加培訓的佔50.0%,甚至20.1%的學生參加2個以上的培訓班。到了週五至週末,沒有參加培訓的僅8.8%,參加2個班以上的佔70.9%。
課外班大行其道,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課外負擔重到什麼程度?以至於,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列為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
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喊著“減負”“減負”,但事實上中小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從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道“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以來,國家層面已發佈了9道“減負令”,地方出臺的“減負令”更是不計其數。
在一道道減負令下,學校確實是減負了。孩子們的書包輕了,公辦學校一二年級只有口頭作業,放學時間甚至比幼兒園還早。當我真的相信中小學生被減負到沒有壓力,可以“放養”娃了,我身邊的朋友幽幽地説,等到三年級你就後悔自己當年有多天真。減負只是減掉體制內公立學校的負擔,小升初考民辦中學才是大家擠破頭去搶的。雖然,民辦學校很多年前就禁止通過考試選撥了,但各種名目繁多的變相選拔仍一直在進行中。想要進入優質民辦初中,除了四年級以後要求全優,各種競賽的名次獎狀成了最有説服力的敲門磚。
為了迎合應試需求,課外補習成了一些學生的主餐,學校教育反而被弱化。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認為,從教育內部來説,重考試、輕課堂,課上問題沒解決,只好到課下解決,這是各種培訓班盛行的重要原因。減負只是把之前在學校的壓力轉移給了家長,升學的壓力不減,上升的通道不變,減負最終只能變成一句年年都喊的口號。
事實上,比賽的“起跑線”也越來越早。為了能考進民辦小學,幼小銜接補習甚至是奧數早已在幼兒園開始大行其道。孩子們不是在課外班上,就是在去課外班的路上。中小學教育越來越走入了“減負減負,越減越‘負’”的怪圈,結果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長、害了老師,富了三班(補習班、培優班、興趣班)。
一方面是學校減負後的輕鬆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訓的熱火朝天。正如媒體報道,體制內的素質教育與體制外的應試教育離奇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今天城市教育最熟悉的圖景。當年一篇《瘋狂的學而思》將偌大的教育培訓市場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一次次的報道之後,並未改變教育之現狀。
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公平性,現如今家長們談起教育來堪比專家,道理誰都懂,但在被裹挾的教育環境下,如何能做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淡定家長。
課外負擔重成了民生短板背後,被模糊的只能是義務教育的宗旨、公辦學校的功能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責任。教育減負光靠政策的棒喝,顯然遠遠不夠。校外教育培訓熱,主要原因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説,都想減負,但減負的一個前提是能保障在校內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多元化選拔標準。
但問題不僅於此。應當説,近些年來,各地的教育部門為此想出了許多招數,但收效卻很難説。因為,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一些家長面前,一切都沒什麼用處。因為他們的普遍心態是,口裏抱怨著負擔,但卻期待著自己的兒女能成為人中“龍鳳”。校內減負校外增,根本原因未嘗不是家長在後面推動的。因此,家長有個平和的心態比教育局的各種措施可能更加管用。(陳進紅)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