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微生態與大自然生態同等重要

發佈時間: 2018-01-29 15:16:52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張田勘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正在舉行的山東省“兩會”上,中國著名微生態專家、國家醫用微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崔雲龍教授首次提出通過“開展全生命週期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實現無疾而終的超級健康新時代”的提案。

全民健康不只是世衛組織提出的宏偉目標,更是中國和所有國家人們所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當然是預防先於治療。即便現階段和未來醫學有飛躍發展,同時醫護人員人數、醫療水準和服務品質逐漸提高,也不可能保證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

預防才是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的首要手段。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人們已經知道,自身的微生態平衡是保持健康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條件,如同人與自然共生的大環境和生態一樣,如果生態平衡,人類就可以與所有生物共贏並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質,並且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人體微生態的主要含義是,與人和所有生物所共同棲息的大自然生態相比,人自身的生態是一個微生態或小生態。每個個體的微生態包括人自身和身上各處的微生物,主要是腸道微生物,人體中的微生物不只是把人當作宿主寄生於人體,而且具有各種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作用和功能,它們不僅與人共生,而且與人共同維護和保持人的微生態系統。只有這種微生態處於平衡之時,人才會處於健康狀態,才會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幹勁。

從微觀角度看,微生物與人形成了一個超級生物系統,或超級生物體,即微生態。人體內生活著1000-2000克微生物,大部分是細菌,這些細菌90%生活在人的腸道內。儘管有人質疑人體微生物的數量,但基本能肯定的是,人體是靠2.5萬個個人基因加上300多萬個微生物基因共同組成了一個豐富而活躍的微生態系統和代謝場所。因此,這些伴隨人類生存的微生物的基因組也被稱為人類後天獲得的“第二個基因組”。人如果沒有微生物,就無法呼吸、無法消化、無法運動、無法生存。

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由生活方式變化而誘發的當代生活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抑鬱、潰瘍性結腸炎、腸癌、濕疹過敏以及類風濕等50余種大病和慢病,都要歸因於人體腸道菌群失調、微生態失衡。強調人體微生態系統在於,需要像保護大自然的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人體的微生態系統,不斷深入的研究結果正在強化這一認識。

由於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可能導致胃潰瘍和胃癌,澳大利亞的馬歇爾(Barry Mashall)和沃倫(Robin Warren)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不過,幽門螺桿菌對人體只有弊端而沒有益處嗎?幽門螺桿菌固然會增加患胃潰瘍與胃癌的概率,但它們也會保護食管,降低患胃食管反流疾病或者其他癌症的幾率。隨著人們採用抗生素追殺幽門螺桿菌並讓其在體內消失,胃癌的發病率固然有所降低,但是食管腺癌的發病率卻在逐年攀升。

20世紀初期出生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攜帶著幽門螺桿菌,但是1995年之後出生的美國人中,攜帶這種細菌的比例不到6%。越是發達國家,微生物消失的速度越明顯。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保持人體微生態的多樣性,而不是一味地趕盡殺絕被短時間認為有害的人體細菌,否則,人們在減少一種疾病的同時,又增加了另一種疾病,而這正是微生態失衡造成的。從預防來實現無疾而終的終身健康和全民健康,需要重視並研究人的微生態,並保持微生態的平衡。(張田勘)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