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要分”現象值得深思

發佈時間: 2018-01-24 10:57:47 |來源:廣州日報 | 作者:夏振彬 |責任編輯: 孟君君

 

高校圖書館座無虛席,自習室裏挑燈夜戰,期末考試臨近,大學生們又進入了緊張的備考狀態。在這場“奪分大戰”中,除了明爭,其實還有看不見的“暗鬥”。據《光明日報》報道,“要分”現象在大學裏普遍存在,每逢期末考試前後,一些學生總會各顯其能,希望老師在打分時“手下留情”。

大學生向任課老師要分,並非新鮮事。為什麼要分?一方面,因為分數太重要。大學課程成績價值千金——每學期的考試成績與獎學金名額密切掛鉤,大學期間的學業成績事關保研、留學等終身大事;即便你無意繼續深造,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也會成為求職戰場中的重要砝碼。當然,對於“學渣”來説也是一樣,一些學生為什麼硬著頭皮求“通融”,因為怕挂科啊,考試不及格就可能拿不到畢業證、學位證,事關重大。

另一方面,因為能要到。如果要分全然無用,學生們也就不會“各顯其能”,要分也就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當前,一些大學課程以“好過”深受歡迎,有的老師以好説話、通情達理著稱,比如提前通過劃重點、劃範圍等給學生“放水”,比如面對學生手下留情的請求,做不到殘忍拒絕……

應該説,要分只是一個表像,其背後成因複雜,既有浮躁心態、功利心理作祟,也與教學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比如任課教師評分的自由裁量權很大,有的學生樂於跟教師搞好關係,通過投機取巧獲得高分;比如在學生失范行為懲戒方面,考試作弊面臨嚴懲,要分則遊走在規則之外,只會面臨道德的拷問;比如根據“評教”制度,學生可以為任課老師打分,進而影響老師的績效考核,這也倒逼一些老師通過“送分”吸引學生選課,贏得學生的歡心……

對此應該怎麼辦?持續強化引導必不可少。“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曾經讓教育家蔡元培痛心疾首的現象,如今在一些學生中表現得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學生正處於走向精神成熟的關鍵階段,最需要正確的引導,而大學有義務幫他們扣好價值觀的“扣子”,自覺向走捷徑、投機取巧的行為説“不”。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完善制度。僅以課程考試來説,高校其實可以多多嘗試。比如考教分離,任課老師承擔教學任務,期末考試不再由任課老師全權出題,評卷人則由同係其他老師隨機擔任,壓縮學生投機取巧的空間;比如建立抽查制度,由學校或院係抽查課程成績,嚴防“送分”現象;比如在成績錄入、更改方面細化管理,避免老師“放水”、通融。至於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高校還要持續完善教學管理,推行“寬進嚴出”的學業考核以及學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淘汰機制,讓學生不再因為課程“放水”“送分”而任性。(夏振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