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醫院號販子,不能手軟

發佈時間: 2018-01-22 10:08:24 |來源:新京報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孟君君

 

打擊號販子,北京又有新動作。據報道,2018年,北京將建立“網路號販子”黑名單制度,實現執法部門、掛號平臺、醫療機構三方共用,聯手打擊。與此同時,還將探索掛號平臺網路預約的經費結算方式、統一網路號源開放時間。

醫療號販子現象已持續多年,對應的治理也一直在進行。特別是2016年初“女子怒斥黃牛搶號”的視頻引爆網路後,北京對“號販子”的治理進入了更嚴的階段。當年2月初,北京市衛計委就推出了包括實行非急診全面預約掛號等在內的八條措施,來打擊號販子。

但在打擊力度升級的同時,號販子的“手段”也在“進化”。去年6月,新京報曾報道,隨著北京各大醫院加大力度打擊號販子,一些“熟面孔”的號販子開始退居幕後,通過網上招聘的方式,以日薪100元至120元不等的價格,找來一些兼職人員代為排號。

時至今日,很多號販子依舊猖獗。而在大醫院掛號資源緊張的情況下,這個患者痛點仍需要著力祛除。

這次北京衛計委提出包括建立“網路號販子”黑名單制度在內的多項治理措施,為打擊號販子加碼,可以説是對現實的有力回應。

“網路號販子”黑名單,將在執法部門、掛號平臺、醫療機構三方共用。這意味著將來號販子被處理,不僅要受到相應的懲戒,還將被列入“黑名單”而無法再掛號。這是懲戒力度的一種升級,也是為防止號販子在被處理後繼續重操舊業的一種“熔斷”機制。而加強對掛號平臺和醫療機構內部管理,也是有的放矢。

但注重填補網路掛號平臺的“空子”,並不等於説線下的人力防範就不重要。現實中,不少醫院的號販子都成了熟面孔,其叫賣的方式也幾近於半公開,醫院的安保乃至醫護人員其實並不難察覺。只是很多時候,由於未有明確的責任劃分,號販子往往被當成了“房間裏的大象”。

基於這些,提升醫院對號販子的警惕意識和主動防範能力,杜絕那種“見怪不怪”的旁觀者心態,殊為必要,這也是實現執法部門、掛號平臺、醫療機構三方共治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方共治”中的三方,還可多向技術借力。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打擊號販子,就該利用好技術手段。像北京兒童醫院,就將對連續多日挂不同緊俏熱門號源及同一天挂多個緊俏熱門號源的賬號進行跟蹤;還有專家建議運用“人臉註冊識別系統”,通過身份證+人臉識別,防止票販子利用假證、他人身份證進行掛號的違規操作。這些技術性建議,都值得參考。

打擊網路號販子,不能手軟。號販子們寄生在醫療資源分配失衡之上,更會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公,所以要向分級診療制度求解,但也不能以制度為由,減弱在打擊號販子上的高壓態勢。鋻於此,直接“拉黑”之類的積極治理舉措,顯然多多益善。(社論)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