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移動支付係好“安全帶”
發佈時間: 2018-01-19 08:51:46 |來源: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買買買”,已成了不少人網路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國銀聯日前發佈的《2017移動網際網路支付安全調查報告》顯示,男性網路消費力首超女性,外賣訂單和遊戲相關虛擬物品的使用比例上升,是促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從線下實體消費,到網上實物類消費,再到水電氣等“指尖上的城市公共服務”,移動支付覆蓋的人群和支付場景越來越廣,也讓支付風險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話題。
移動支付帶來的消費人群改變,不僅體現在性別比例上,也體現在年齡結構上。如今,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用手機下單、支付。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此次調查顯示,“60後”是最易受騙的人群。報告指出,中老年更容易受優惠資訊吸引,對於不明二維碼防範意識差,更易遭受網路欺詐。同時,由於往往未能採取及時的補救措施,使這一群體追回損失的比例低於其他年齡段。每一起移動支付安全事件,帶給用戶的不只是經濟損失,往往還包括情感上的傷害。支付整體環境不安全,必然加大人際關係的交往成本。
給移動支付全方位的保護,億萬用戶方有安全感。頻發的移動支付安全事件,與一些用戶缺乏警惕有關,比如有人習慣於掃不明來歷的二維碼和網路連結,隨意下載不可靠的軟體,以及在移動轉賬時未查證對方真實資訊,等等。調查顯示,近五成人群在二維碼來源不明的情況下,因有優惠資訊而去掃碼。因掃描“李鬼”二維碼遭到詐騙的比例,已從15%上升到30%。移動支付運營方在技術防範上缺乏更有力的制度設計,在事後補救上缺乏更有效的善後措施,也導致用戶被騙而追不回損失。
統計表明,僅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的移動支付交易額就高達149.15萬億元,雄居全球首位。移動支付規模越大,越關乎千家萬戶,越需剔除安全風險。一定程度上,移動支付關涉國家金融安全,如此之大的移動交易規模,“倒逼”監管部門未雨綢繆,盡可能預料可能出現的風險。央行日前就發佈相關通知,對條碼支付作出細緻規範,設置支付限額,規定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基於條碼的付款服務時,應取得網路支付業務許可……諸如此類的立柱架梁,被稱為“為二維碼支付繫上‘安全帶’”。針對移動支付的監管在加碼,正是為了讓支付更安全。
降低支付風險,運營商和服務商需要提高風控水準,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最大程度拆掉可能點燃風險的“引線”。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日前還受理了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籌)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以期讓個人的“信用畫像”更全。完善徵信體系,除了有利於遏制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等亂象,也與移動支付密切相關。技術賦能,建設信用社會,讓信用真正成為我們的第二張身份證,相信將有助於消除涉及移動支付的騙局。
“中國已成全球移動支付領導者”,去年的世界經濟論壇發佈報告如是稱。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越來越多,增長越來越快,使用頻次越來越多,交易規模越來越大,已是不爭的事實。管控風險,兼顧便利與安全,讓支付更值得託付,移動支付才有更美好的未來。(王石川)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