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優雅地欣賞故宮文物

發佈時間: 2017-09-20 09:30: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樊大彧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要讓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優雅地欣賞故宮文物,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大規模地擴大館舍空間,以便呈現更多文物展品。之後,有關單位還要最大程度地採用先進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覽和儲藏中減少空氣污染及觀眾參觀帶來的損害,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儲藏壽命和展示時間。

上週末,故宮年度大展拉開帷幕,一幅北宋時期的《千里江山圖》引眾多書畫愛好者競折腰。幾天來,參觀者“衝刺”看名畫的“故宮跑”,再成熱詞。有不少參觀者為了早睹名畫真容,故宮開門後就一路狂奔進宮。而腿腳慢的參觀者,則要排在近千人的隊伍中等待幾小時。有媒體不禁感嘆,能不能讓觀眾更從容、更優雅地欣賞文物,走進文化?

其實,看名畫也不是必須要“故宮跑”,因為此次展覽持續時間超過40天,書畫愛好者們可以選擇其他時間,相對輕鬆地一睹名畫風采。但是,開展之初,《千里江山圖》旋即人氣爆棚,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兩幅誕生於宋徽宗時期,一幅為《清明上河圖》,另一幅就是天才少年王希孟18歲時創作的《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公開展出的次數屈指可數,此前一度近30年未與世人見面,2013年才迎來首次全卷展示。

書畫粉絲們對中國傳世名畫展現出燒頭炷香一般的虔誠,這是文化覺醒的表現,是件好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教育普及的深入,許多人找回了久違的文化自信。以古詩詞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在全國走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散發出的氣韻令眾人著迷,故宮年度大展持續獲得追捧等等,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傳統文化從“冷”到“熱”的積極變化,是當前社會文化訴求的自然流露。

在一些重磅展覽中,不斷出現的“故宮跑”現象,是一種積極的文化信號,但也反映出文化需求與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現狀。如何才能讓人民群眾更從容、更優雅地欣賞文物,是擺在故宮等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面前,一道必須直面的問題。

眾多傳統文化愛好者因為平時就“吃不飽”,所以一旦故宮有重要展品展出,自然會迫不及待地“跑起來”。與此同時,故宮作為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雖然“佳肴”多多,卻一直苦於沒有足夠的場地擺開“宴席”。在北京故宮這個中國最大的文物聚寶盆裏,實際展示出來的文物有上萬件左右,只佔其全部藏品的約1%,而絕大多數文物卻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年復一年地藏在地下文物庫。

要讓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優雅地欣賞故宮文物,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大規模地擴大館舍空間,以便呈現更多文物展品。之後,在擁有足夠空間的基礎上,有關單位還要最大程度地採用先進科技手段,在文物展覽和儲藏中減少空氣污染及觀眾參觀帶來的損害,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儲藏壽命和展示時間。只有這樣才能讓廣大群眾擺脫對文物欣賞的饑餓感,最終變得“優雅”起來。

早在2012年,為了緩解宮廷展現和文物舊藏展現的矛盾,北京市有關部門就提出了有關議案,建議將故宮博物院“宮”與“院”分離。一方面使故宮成為集中展現明清皇家宮廷文化的場所,另一方面擇址新建一座博物院,專門展示故宮所藏180余萬件文物舊藏。但相關單位對“新家”建議是完全拒絕的,認為“宮”“院”分離會讓故宮文化遺産失去完整性和原有魅力。

幾年之後,故宮不斷修繕並擴大了開放規模,但展覽旺季和節假日期間依然遊客扎堆,在重要展品展出期間依然需要“故宮跑”,而且是排隊幾小時觀賞五分鐘。有關單位堅持原則是無可厚非的,但還是要儘快拿出更為有效、徹底的“供給側”改革方案,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大家可以優雅地享受文物欣賞的過程。(樊大彧)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