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返鄉成為農民工更好的選擇

發佈時間: 2017-09-15 09:32:32 |來源:人民日報 | 呂德文 |責任編輯: 孟君君

 

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往往是小微經營主體,就像毛細血管一樣能夠深入到最偏僻的角落,對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有著極強的帶動性

“以前地方招商引資是‘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現在是‘燕歸來’‘鳳還巢’‘歸去來兮’的農民工回到故鄉創業。”日前,第二屆農民工返鄉創業創新發展高層論壇新聞發佈會在京舉行,向人們展示出流動時代的新特徵,隨著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回到故鄉發展。

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48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在這批人創辦的企業中,有80%以上都是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産業融合項目,54%都運用了網路等現代手段。應該説,這一波農民工返鄉熱潮出現具有相當合理性,既有農民工群體結構的變化,也有時代大趨勢的影響。從農民工自身來説,多年在城市打工積累的人力、技術和資金優勢,可以與家鄉的資源進行對接,同時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也可以緩解兩地分居帶來的家庭分離之苦。

從時代發展大勢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整體上進入了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新階段。尤其是近些年來,一方面,大量沿海産業向內地農村轉移,使得中西部農村有了産業基礎,而隨著精準扶貧在全國範圍鋪開,大量的人力物力下沉到農村,這不僅為農民工返鄉務工提供崗位,也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另一方面,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産業融合項目的出現,讓農村能夠更好地融入整個國家的發展,城鄉之間暢通的資訊、物流網路,使得農村優質資源和城市消費市場的有效連接成為可能。農民工因了解城市需求,又熟悉網路等現代手段,且在農村有田有地有社會資本,返鄉創業就能享受城鄉聯動的紅利。

於是,在城市掀起熱潮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在鄉土中國獲得了另一種表達和釋放。在江蘇南通,村民們學著去網際網路這個大市場中發掘機遇,有一個村開網店的就有300余家;在貴州遵義,58歲的農民工馬毅返鄉創辦藤編廠,解決了250多人的就業問題;在廣西柳州,在外務工20多年的龍革雄返鄉開辦山果合作社,讓一個百年老村從空心化變得更加生機盎然……縱覽這些從鄉土成長起來的草根創業,可以發現兩個鮮明特點,一個特點是小、多、活,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往往是小微經營主體,就像毛細血管一樣能夠深入到最偏僻的角落;另一個特點,則是農民工返鄉創業對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有著極強的帶動性,創業成功往往能帶動一方百姓脫貧。

也要看到,農民工返鄉創業同樣伴隨著風險和問題。家庭積蓄有限、市場經驗缺乏、抗風險能力不足……小企業應對大市場,不會因為農民工身份而變得容易,反而可能更為艱難。同時,用地難、融資難、技術提升緩慢、人力資源短缺等因素,也是制約發展的短板。去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從簡化市場準入、改善金融服務、加大財政支援力度等各方面,給予了政策支援。政府部門還可以發揮更多作用,微觀看,應保持農村土地、戶籍等制度的彈性空間,解決後顧之憂;宏觀看,要著力做好産業轉型升級工作,提供前景機遇。

“我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留守兒童。”曾經的留守兒童長大後,為下一代許下愛不會缺席的諾言。當返鄉成為創業就業的更好選擇,這將不僅是經濟發展向農村的延伸,更是家庭團圓的溫暖、鄉土文化的回歸。(呂德文)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