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淵,下崗後的精彩人生
發佈時間: 2017-08-29 16:22:53 |來源:中國網六安 | |責任編輯: 沈曄
日前,記者從市書法家協會了解到,六安市年僅13歲的霍紹岩和17歲的徐海松經勤學苦練,順利通過了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九級考核,成為目前該市書法考級級別中最高的兩位學員;曾在六安市第十五屆“安美杯”中小學生書法大賽中,城區小學中高年級毛筆字組和初中毛筆字組共誕生了12個一等獎。這些獲獎的孩子雖然來自不同的學校,但他們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的書法指導老師,那就是六安市德安書法培訓育才中心的劉德淵。如此優異的成績絕非偶然,究竟是怎樣的書法教育可以培養出這麼多的未來人才呢?近日,記者走近劉德淵,了解了他的坎坷經歷和他的書法育人故事。
年近不惑遭遇窘境
劉德淵,原名劉德安,號體道藝人,筆名九思。1964年出生的他,6歲開始習練書法,先後學過柳、顏楷書、歐體、行書、秦篆等,尤其對王羲之行書、魏碑《張猛龍碑》等用功最勤。20世紀90年代起,他多次參加國內、省、市舉辦的書法展,2001年獲“牡丹杯”全國著名書畫家精品大展賽佳作獎,2005年獲金鼎獎全國書畫家優秀作品“金鼎獎”等。劉德淵現任中國書法研究院教育委員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六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六安市書法考級基地副主任兼六安市裕安區書法考級工作站站長、六安市裕安區書畫攝影家協會理事。同時,六安市德安書法培訓育才中心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教學考級會員單位。
然而,在這麼多光環和鮮花的背後,卻隱藏著他鮮為人知的曲折經歷和辛酸故事。1997年秋,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劉德淵,卻從六安市造紙廠的一個普通工人崗位下了崗,生活完全沒了著落。接著妻子離他而去、上初一的兒子一連幾個月沒有沾過葷腥,有時吃了上頓就沒了下頓。面對如此窘境,失去工作又無技術特長的劉德淵,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迷茫之中。這期間他去上海幹苦力閃了腰,被辭退後回來掃過馬路、推銷過保險、還在醫院做了兩年的護工,但卻都沒能長久幹下去。
劉德淵有時在想:我難道是一個無能者,找不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他不甘心。一次,朋友辦暑期培訓班請他去教書法課,停課之後有兩位家長看他教得好纏著讓他接著教孩子,那時他被城南小學和長安小學同時聘請為兼職書法老師。這時的劉德淵生活才有了點著落。這個偶然的機會,使他接觸到了書法教學而一發不可收,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書山無路以筆開徑
唐代韓愈曾説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劉德淵能在教學中完美解答學生的疑惑和困難,首先是基於他紮實的書法修養和功底。從6歲開始學習書法的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日益體會到書法藝術的奧妙,從此立志成為一名書法家。
可是學習書法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勤學苦練固然是一方面,但名師的指點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於家境原因,劉德淵在年少時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書法教育,因此在學習的初期走了不少彎路,直到現在,劉德淵都在感慨,如果當時他能得到老師的指導,想必自己書法道路會平坦很多。雖然條件艱苦,不過憑藉他的努力和悟性,劉德淵用自己手中的筆開闢了一條通往書法殿堂的道路。
教學相長不斷前行
想起2004年在六安創辦德安書法培訓育才中心時,劉德淵不無感概:“既然選擇遠方,便要風雨兼程,埋頭做一件事,一做就是13年”。起初他認為書法的教學最好從小抓起,於是將培訓班設在城北小學附近,但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教學成果的突出,吸引了很多初高中生甚至一些大學生和熱愛書法的成年人也前來求學,最後不得已開辦了成人班。
劉德淵一直工作在書法研究和教學工作的第一線,在他看來研究和教學從來都不矛盾。“時代是不斷進步的,在學生的教學上,我對書法的未來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為書法研究提供幫助。而一個教師要想搞好教學,必須要有不斷豐富的知識作為支撐,研究是高品質教學的重要基礎。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劉德淵説。
葉伊涵和榮健智是劉德淵的兩名優秀學生,葉伊涵曾榮獲“舞中原——第二屆河南電視書法大賽”獲得優秀獎等,而榮健智曾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市書法比賽並去取得優異成績,也是六安市書法家協會參展作品創作者中唯一的小學生。“我從這兩個孩子身上認識到,學習書法最關鍵的就是態度,只有態度端正,才能在書法上不斷進步,我從這些孩子身上得出很多對書法研究有益的東西。”劉德淵談及他們時説道。
為了進一步提升書法教學品質,劉德淵還抽出時間參加中國書協第六期導師班,在導師班的學習中,他對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書法導師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馬健/文圖)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