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菊脫貧記

發佈時間: 2017-08-25 17:09:29 |來源:七彩雲南 | 楊金艷 |責任編輯: 劉榮

 

“雖然我們一家三口都是殘疾人,村裏給我家評了低保,但我要把名額讓出來給更需要的人,我要靠自己蓋新房子、過好日子!”這是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村委會新莊村楊國菊2013年到村委會請求退出低保時説的話。

楊國菊,彝族,1973年7月出生,先天雙腳上肢殘疾,行動極其不便。1994年,經人介紹後,楊國菊與鄰村男子安某某結婚。1995年,女兒出生卻天生殘疾,無左耳、左眼只能感應微弱的光,而且嘴巴還歪!這對於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的楊國菊來説,簡直就是晴天霹靂,一家人欲哭無淚!不久之後,丈夫因不堪忍受生活的種種壓力而自殺……楊國菊沒有倒下!她強忍住內心的悲傷,堅強地承擔起撫養女兒的擔子。她用殘疾的身體和堅強的內心,為女兒和自己的生活撐起一片藍天。

堅強樂觀的人,總能衝破重重烏雲,最終迎來陽光燦爛。1996年,右腳殘疾的楊國興來新莊村打工,被楊國菊的樂觀、堅強深深打動,並與她結婚,共同撫養女兒。2007年,經過村組及鎮評議、公示,一家三口納入低保,享受農村低保待遇。

在楊國菊的言傳身教下,殘疾的女兒也非常積極樂觀,從小便堅強、好學。2013年,小姑娘成功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學。當時楊國菊完全可以向國家、社會請求幫助,可她不僅沒有為女兒申請救助,還主動退出了低保。

楊國菊不僅堅強、勤勞,而且還善於學習,勇於探索。前幾年,全村人對新型葡萄種植技術持懷疑、觀望的保守態度時,她憑著自己的勤勞、智慧與勇氣,帶頭實驗“V型架”技術種植了葡萄8畝。為了種好葡萄,她多方請教,還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凡事一絲不茍。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她所種植的葡萄,品質和價格在全村都是最高的。看到她因實驗新技術收入明顯高於其他農戶,村民逐步對科學種植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接受新的種植模式。

2015年,在哥哥的關心和幫助下,楊國菊兄妹蓋起了全村最大、最漂亮的洋房。一家人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新莊村57戶村民見證了楊國菊一家從生活需要低保救濟到勤勞致富的一路艱辛,都由衷地敬佩她的堅強與執著。海稍村黨總支書記朱鵬感慨地説:“如果所有的貧困戶和村民都能夠像楊國菊一樣自立、自強,我們村很快就可以脫貧奔小康了!”

心懷感恩回報社會

2015年10月,新莊村以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帶動全村農戶脫貧致富為宗旨,採取“支部+企業+村民”合作模式成立了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用當年紅軍住過的一家民房建成了全州首個自然村“紅軍長征紀念館”,還建成了展示農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全省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村民自建的農民博物館,鄉村旅遊逐步走入了正軌。此時,楊國菊主動提出將自己在哥哥幫助下修建近兩百萬的小院無償提供給公司使用,二樓作為客房,一樓作為遊客接待中心,為當時剛剛起步的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很多人覺得她傻,説村民都把低保評給她的時候她不要,現在居然把那麼大一幢房子一分錢不要的借給公司,她卻笑道,“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村民們給我家評了低保,讓我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以及村民的關愛。但讓出低保名額,只可以幫助到一家人,現在借出房子如果可以幫到全村人,我覺得很有意義。畢竟這幾年村裏的建設項目太多,我們是政策的直接受益人,我希望公司和村民有好的發展,我也相信公司一定會帶著全村人過上好日子!”這純樸的幾句話感動了無數人,這就是楊國菊的價值觀。

其實,殘疾不止存在於肢體,有時也深藏于大腦、精神上。扶智是措施,扶志則是扶貧的根本。在抓好扶貧政策落實的同時,我們也要加大貧困群眾的思想教育引導力度,既要鼓勵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也要讓貧困群眾認識到“天上不會掉餡餅”,在感恩外援的同時,貴在自力,不等、不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脫貧致富。身殘志堅的楊國菊,不僅僅是殘疾人、貧困群眾的榜樣,也應該是四肢健全的正常人學習的榜樣。(通訊員 楊金艷)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