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長征”路上的脫貧攻堅戰——金寨縣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側記

發佈時間: 2016-10-08 14:16:28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作者:張瑞 程傳軍 |責任編輯: 君君

 

長征,一首壯麗的史詩,一座精神的豐碑。

80年過去了,那段歷史,依然如此清晰,如此厚重,鐫刻在中國革命史的豐碑上,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也紮根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坎裏。

為做好紀念建黨95週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宣傳活動,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銘記黨的光榮歷史,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講好六安的紅色故事。今日起,本報將陸續推出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金寨是一片紅色故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全國第二將軍縣。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金寨走出了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兩支參加長征的紅軍主力部隊,為長征的勝利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9月29日至30日,記者隨“重走長征路尋找六安人”暨鄂豫皖蘇區紅色精神六安市媒體大型尋訪活動採訪團,走進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立夏節起義紀念館、“紅色小鎮”湯家匯等地,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一處處紅色遺跡遺存,一首首《十送紅軍》、《八月桂花遍地開》等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把人們帶回了艱苦卓絕的烽火歲月。

革命聖地 紅心向黨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

“革命戰爭年代,金寨有十萬人為黨為國捐軀,解放後被追記為革命烈士的有11000多人。他們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叔侄,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兄弟,還有不少全家都為革命壯烈犧牲。”據金寨縣黨史縣誌檔案局局長胡遵遠介紹,80多年前,在全國4支參加長征的主力紅軍隊伍(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和紅六軍團)中,有2支隊伍與安徽金寨密不可分,一支是紅四方面軍,主要發源於金寨;一支是紅二十五軍,直接誕生於金寨。

9月29日上午,記者一行來到金寨縣紅軍村。紅軍村過去居住的紅軍們由於年歲已高相繼去世,現在居住的大都是紅軍的遺孀或後代。在梅山幹休所所長趙先志的引導下,我們在一棟青磚灰瓦房裏,見到了紅軍熊開先的遺孀、現年84歲高齡的李絮白老人。儘管老人年歲已高,但得知我們採訪的目的時,老人熱情地拿出一張張斑駁泛黃的舊照片,給我們講述一家人長征的故事。

李絮白老人説,她的丈夫熊開先的父親熊發龍也是一位紅軍,桃嶺鄉人,生於1895年。他們父子倆同時參加紅軍,同時參加長征並率先到達陜北。1929年立夏節起義後,雙河、桃嶺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熊發龍因出身赤貧,被選為鄉蘇維埃主席。1937年7月,在擴大紅軍隊伍時,熊發龍報名參加了紅軍。熊開先生於1922年,8歲跟隨父親到紅軍部隊。熊開先於12歲時成為紅軍長征部隊中從出發地到目的地裏,年齡最小的“老”紅軍戰士,他們父子也是長征到達陜北、為數不多的“父子紅軍”。1959年熊發龍因病逝世于梅山,熊開先也于1982年因病去世。

“80年前那場驚天動地的戰略大轉移,猶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中國革命寫下重要篇章,也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長征精神。”採訪中,李絮白老人希望創新宣傳形式,多講一些紅軍長征故事,切實把紅色歷史留住,進一步延續好偉大的長征精神,讓長征精神更廣泛地在全社會傳承下去。

脫貧攻堅 旗幟鮮明

“湯家匯紅色文化歷史厚重。這裡革命遺址眾多,英雄人物輩出。1924年,詹谷堂在湯家匯筆架山農校建立了六安市第一個黨支部,金寨縣的11支紅軍隊伍中就有3支在湯家匯鎮誕生。徐向前、鄧小平、徐海東曾在這裡指揮戰鬥,鎮內現有58處革命遺址。”在湯家匯鎮採訪時,該鎮黨委書記邵先成説,他們將深入抓好紅色資源保護利用,以打造紅色小鎮為核心,堅持讓紅色信仰紮根下來、傳承下來,對全鎮58處紅色遺跡遺存進行了精心保護,真正讓紅色深入人心,讓紅色凝聚能量,讓紅色激發鬥志。

金寨縣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2011年又被確定為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在扶貧開發工作中,近年來,金寨縣裏實行了幫扶到村、到戶、到人、到産業的“四到”機制,切實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3年來,全縣共脫貧9.14萬人,由2012年的17.48萬人減至2015年的8.3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30.03%下降至2015年底的14.34%。

“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進一步鞏固擴大金寨縣脫貧攻堅成果,要求為全省脫貧攻堅樹立一面旗幟。”金寨縣表示,將進一步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把脫貧的基礎再夯實,把脫貧的項目再抓緊,把脫貧的舉措再創新,把脫貧的成效再鞏固,凝聚政府的推動力、市場的拉動力和群眾的創造力,堅決走好脫貧攻堅“新長征”,努力把金寨這面旗幟打造得更好,確保脫貧攻堅如期完成、確保全面小康如期建成。

走好“新長征”,堅決打贏“脫貧戰”。在脫貧攻堅中,金寨縣緊緊圍繞8.43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今年2.1萬人脫貧目標,制定“3115”脫貧計劃及25個專項扶貧方案,全面推進“十大精準脫貧工程”“十大精準脫貧舉措”。“龍頭企業+金融+合作社+貧困戶”産業脫貧模式全面推開,225家經營主體和846戶貧困戶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建成光伏扶貧電站裝機1.5萬千瓦,覆蓋5000戶貧困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水庫移民搬遷對象9910戶、31787人,310個安置點全面開工建設;開通貧困戶“先診療、後付費”綠色通道,發放扶貧小額貸款7356萬元,新增旅遊脫貧戶586戶,多種脫貧舉措有效落實。全面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建立完善“四項清單”,壓實壓緊“四級四聯”責任,精准保障、監測評估、返貧防範、責任落實等精準措施實現全覆蓋。創新“網際網路+”扶貧模式,建立全省首個精準脫貧大數據平臺,動態、適時對脫貧對象、脫貧措施、脫貧成效等進行精準管理。

歷史漸行漸遠,精神光照韆鞦。長征精神成為金寨兒女新時期汲取前行動力的源泉,金寨人民決心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繼續發揚“堅貞忠誠、犧牲奉獻、永跟黨走”為主要內涵的大別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繼承革命傳統,全面開啟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和綠色振興“新長征”。(記者張瑞 程傳軍)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