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山城茶綠誰來採?

發佈時間: 2016-04-11 16:37:49   |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  責任編輯: 沈曄

 

“我已經從河南開封找了50多人。”4月3日,在接受電話採訪時,霍山縣與兒街鎮凡衝村的朱昌勇言語中透著喜悅。前兩年,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500多畝土地種植大白茶,眼看著到了採摘季節,茶工難找一時間讓他吃不下睡不好。

“本來,通過媒體介紹,聯繫了泗縣的茶工,後來因為要價太高未能達成協定。”朱昌勇説,“這50多人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過了清明,就到了採摘的高峰期,真正旺季的時候,需要兩三百人。”缺人手,成了朱昌勇的頭疼事。

筆者了解到,在産茶大縣霍山,像朱昌勇一樣苦惱的茶農不在少數。

採茶業,緣何也像工廠一樣一工難求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採訪了該縣茶葉辦副主任趙登權。“遇到這種困境的主要是連片種植的規模以上的大戶。”

“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來茶産業發展比較快,規模種植呈上升趨勢所致。”趙登權分析説。

近年來,該縣始終堅持把茶業作為帶動茶農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來抓,專門成立了茶産業發展辦公室,出臺了相應的獎扶措施,加大政策引導和技術扶持力度,同時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使得該縣所産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雙雙躋身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行列,茶葉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茶葉身價陡增,農民種茶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該縣已發展茶園15.5萬畝,生産加工霍山黃茶的企業達300多家,年産黃茶3500多噸。

“其次,由於傳統茶園面積偏小、地勢高低不平,茶樹參差不齊,很難大批量地採用機械採摘。人工仍然是最主要的採摘方式。全縣茶園面積這麼大、産量這麼高,對人工的需求量無疑是個大數據。”趙登權進一步分析説。

“此外,茶葉採摘期相對集中,從清明開始到夏秋茶結束,只有短短三五個月。加上青壯年男女多在企業打工或者外出求學,本地留下來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婦女,手工採摘難免出工難出活。”

如何破解用工難題?據了解,該縣近年來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方式:一是成立茶葉服務隊和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將留守婦女和老人相對集中,開展“保姆式”服務。諸佛庵鎮三河茶葉合作社負責人李培寬介紹説,該合作社常設三個組,每組固定成員為三個人,其他人員則根據需要臨時召集。“主要是對合作社成員的茶園進行施肥、除草、土壤保濕保墑、除蟲等管理。”他説。二是通過舉辦現場會和培訓班等形式,大力推廣使用茶葉機械,對購買茶葉機械的農戶,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三是在改造中低茶園、推廣良種茶苗栽植的同時,對大面積規模化種植給予獎勵扶持,著力引導和鼓勵茶農實行機械化作業。四是與旅遊開發和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相結合,通過宣傳行銷,吸引南京、上海、合肥等外地遊客來霍山開展“體驗式採摘”,提升茶産業的附加值。“在我們合作社旗下的九華山茶廠,自從春茶開採以來,每天的接待量都在100人次以上。”李培寬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