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春光三月踏青去

發佈時間: 2016-03-17 16:04:31   |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  責任編輯: 沈曄

 

踏春

百鳥齊鳴、繁花似錦的春天來了,走在春天的大地上,陽光是那麼的明媚,風兒是那麼的溫柔,聞著花香,聽著鳥鳴,踏春的心情爽朗極了。

踏春,就是給自己疲憊的心情放一次假。殘冬已過,新春剛來,萬物萌動,滿世界都充盈著躁動的力量。柳葉在暖風裏吐綠,桃花在春雨裏綻放,春蠶在蛹繭裏破殼,小鴨在池塘裏劃漿……躁動的春,仿佛奏響了一曲雄渾的交響樂,讓大地甦醒,讓萬物靈動,就連深居在家中的宅男宅女們也紛紛走出家門,褪下厚重的棉衣,以輕盈的身姿,在春天的廣闊舞臺上展示著青春和陽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山野裏、田園中,一樹樹雪白如霞的梨花開得是那麼燦爛,陣陣幽香徐徐襲來,香得人骨兒都酥了,心兒都醉了。一家老小,至友親朋,一路賞花品花,歡聲笑語不斷。淡雅的梨花把姑娘的臉龐映襯得粉白嬌艷,怒放的花團仿佛在默默述説著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動人而浪漫。

“叮咚”的溪水,從茂密的山林裏一路蜿蜒地流淌了過來,宛若撥動了春天的五弦琴,奏響了清脆悅耳的圓舞曲,讓靜寂的山林一下鮮活起來。風兒仿佛聽懂了溪水的曲音,牽著柳絮兒纖秀的玉手,含情脈脈地跳起了曼妙的舞蹈。踏青的人兒,個個都坐不住了,都急於想聽懂這美妙的天籟之音,他們捧起一團清澈的溪水,湊在耳邊聽,貼在臉上聞,放進嘴裏品,只到一股甘冽的青泉流徹心俯,他們才微瞇著眼,在百般的追尋和回味中,展開笑容,哦,這是春天的聲音,靈動、跳躍、酣暢、淋漓。合著她的韻律,心兒豁然開朗,生活中再多的糾結,工作中再多的疲憊,人生路上再多的波折,比起百折千回一路奔騰的溪水來説,所受的委屈,所遭的磨難,所嘗的艱辛,又算得了什麼?

只有把心兒融入,與春天的花、春天的樹、春天的山、春天的水一起呼吸,一起交心,才能真正聽懂花開的聲音,柳樹的絮語,高山的緘言,溪水的長音,這就是春天的聲音,讓踏春的人兒欣喜歡愉。

踏春,就是在春天殷實的大地留下我們堅實的腳印。“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腳步已款款而來,美妙的春光已為我們送來一個個金燦燦的春日。

朱自清説得好:“春天像個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欣欣向榮的春天帶來的是希望和憧憬,為我們描繪的是朝氣蓬勃的美麗光景。

朋友,快跟上踏春的隊伍,邁開矯健的步伐,去勇敢地追逐我們夢中的春天吧!(劉小兵)

春野香薺

正巧是雨水時節,我和母親下至屋舍周圍的田野小徑一探,早起頗有些潤潤的薄霧,十來點鐘倒又是暖陽高照,氣溫攀至數十度,真正應了一句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田裏麥苗剛剛開始返青,花木也只泛出些鵝黃淡綠的顏色。“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倒是那水滴滴的野薺菜長得熱熱鬧鬧,在麥苗邊,在路邊的嫩草和枯葉中,暢快伸展著鳳羽形的枝葉。在磚縫裏、在碎瓦爛石間、在河堤斜徑旁,野薺菜就像躲在路邊的野兔一樣探出頭來,調皮地搖曳著綠色的裙傘。

籃中的薺菜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像菠菜那樣嬌綠,向上舒展著肥美的葉瓣,這樣的薺菜一般長在田邊鬆軟的泥土裏,借得麥田半分肥力,水嫩欲滴;另外一類薺菜,顏色較深,幾乎像圓餅一樣貼著地面生長,在磚縫、在石間、在墻角,在一切需要披荊斬棘和百折不撓的地方,這種薺菜葉瓣蓬鬆,長著微微的絨毛,香氣尤其濃郁。當我們穿著棉襖的後背微微開始發汗時,手裏的兩隻竹籃已經裝得冒尖,但心裏還是起著小小的貪念,這上天賜予的美味,挖採再多也不嫌夠。

全家都是在薺菜的醉人清香之中度過的,這菜真是嫩,摘去夾雜其間的黃葉枯秸,水裏蕩了兩下,好多葉子都已經不切自斷了,染得清水微綠,甘甜醒腦的草葉味滿腔滿懷。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吃野菜古而有之,在古籍裏説到野菜的小典故有很多,如採薇、芹獻之類,有個“其甘如薺”,還有陸游的“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忽忘歸”,説的就是野薺菜。薺菜是春天的恩賜,是個大俗大雅的東西,因為俯拾皆是,百姓挖來混個水飽;因為淡爽,文人讚其清雅,也可以鬧出些類似“莼鱸之思”的風雅來。小小的報春薺菜,少了些香椿的鏊味,少了些水芹的藥氣,少了些豆苗的草腥味道,多是皆大歡喜的清新與和順的滋味。

初春時節大啖野薺,細細品味源於田間山野的那份清香,在我心裏升起的又是另外一種濃得化不開的情懷:那是天地四季、是冰雪消融、是一冬的堅守、是一春的期盼、是回歸、是童年、是清純、是頑強,是藉以田間岸頭、風聲雨影裏那小小綠色身影,對年復一年日子的歌讚。(劉軍)

宋詞裏的春天

平生最愛宋詞,常在宋詞的意境中獨自沉醉。時值初春,尋覓宋詞裏的春天,心情美好。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村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的《鷓鴣天》,以細緻入微的描寫,將我們帶到充滿生機的初春的鄉村。桑芽新萌,薺菜生香,春的氣息瀰漫鄉間,令人嚮往。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裏鞦韆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蘇東坡的《蝶戀花》雋永深情,回味無窮。春光短暫,令人惆悵。但是不必擔心,天涯到處都長滿了茂盛的芳草,希望在人間。墻內的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這便是——煩惱皆因情字生,多情卻被無情惱。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王觀的《卜算子》溫情款款,詩意盎然。在作者眼中,山水如同美麗少女,眉若青山,眼似秋水。作者送好友去江南,正是春光明媚的好地方。作者對好友説,如果日夜兼程趕到了美麗的江南,千萬不要辜負大好春光,一定要與春同住,將春留住。在所有的詩詞中,凡提及送別,大多都落寞無比,畢竟分別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作者在這首詞中,與其他的送別詩詞不同,它溫婉深情,歡快明朗,樂觀積極,讓人感受到快樂的氣息。也因此,這首詞,千古傳頌。

宋詞中的春天,溫馨美好。

邊城那片迎春花

小時候,我最喜歡屋後那片迎春花,一旦看見迎春花開,就感覺到大自然從嚴寒中甦醒了,萬物在春天的陽光裏活躍起來,我可以邀同伴到野外去捉迷藏,跟姐姐摘迎春花。

那年代,我們住在湘西雪峰山下的一個小城,名叫安江鎮。小城與鄉下沒什麼區別,城裏無非就是多了幾間房子和小攤店而已,純屬沈從文先生概念中的邊城。

我家住的是矮小木板屋,屋後是一塊無人管的空地,長滿萋萋荒草,通過一條彎彎小路,就到了一片田園鄉下。

姐姐經常帶我去那鄉下抓蜻蜓,去田坎扯野蔥、捉蚱蜢,最開心的還是去水溝旁摘迎春花。

記憶中的迎春花,是在褐綠色的、細柔而長的藤條上,排列著青綠的厚葉片,生出一簇一簇金黃色花朵。藤條彎彎曲曲爬滿了小水溝旁的灌叢刺蓬,迎春花也如同小喇叭,在初春明媚的陽光沐浴下,顯得璀璨耀眼,為早春帶來一派盎然春意。

在大自然百花中,真正帶雪衝寒的是迎春花,她比梅花開得還早,是第一個迎接春天的使者。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劉郎中》就寫到:“幸與松筠相近栽,不隨桃李一時開。杏園豈敢妨君去,未有花時且看來。”宋代詩人韓琦在《迎春花》中也有生動的描寫:“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衝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屋後那小水溝,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水圳,從雪峰山峽谷一簾瀑布流下來的水,一路清澈見底。溝底的卵石是山岩碎塊和大顆粒沙石,溝坎有許多不知名的野生灌木和刺樹,它們在嚴寒氣候下,脫了一身綠裝,裸著光禿禿的枝體,當被一層白白的雪霜覆蓋時,山野的寒氣正如刀似劍,這時刻迎春花就悄悄敞開了金色胸懷,一朵緊接一朵,羞澀地擁抱著早春的陽光。

有趣的是,從水溝坎邊的刺蓬岩縫裏,清清流水中竄遊出一群群小魚,小魚中跟著幾條手指粗的大魚,在歡愉地游來游去,感受陽光的溫馨。姐姐説,那大魚是小魚的爸爸媽媽,是迎春花呼喚他們出來曬太陽;水溝一旁是稻田,一旁是菜地。

姐姐還説,那一片迎春花是農民伯伯種的,是保護著小溝坎坎不被暴雨衝垮,也是保護著稻田和菜地。是的,邊城有了這條清悠悠的小水溝和一片美麗的迎春花防護帶,給我留下難忘的童稚和歡樂。

那時我只有五歲,朦朧的迎春花記憶伴我走過風風雨雨一生,如今倒愈來愈清晰了。我喜愛迎春花,是因為大我五歲的姐姐更喜愛迎春花。

姐姐每次摘了迎春花,喜歡在水溝邊找一處靜水灣當鏡子,蹲在坎邊,對鏡梳粧,然後在頭髮左右各插上兩朵迎春花。愛花的姐姐對著水鏡看了又看。有時,姐姐正在專心梳粧,水底岩石裏忽地遊出一群小魚,調皮地驚攪了寧靜的鏡面。姐姐摘迎春花非常細心,有時候,選擇花瓣開放得最大的,還要小心地把花瓣兩邊的綠葉連花托一起摘下來。

回到家裏,輕輕夾在書本裏,翻過幾頁夾一朵,就這樣夾了四、五朵,然後又用幾塊磚頭壓住書本,等過了一個星期後,翻開書頁,那些幹花成了一枚枚精緻小巧的書籤;嫩黃黃的花瓣,青綠綠的葉片,還散發出一絲兒清香。那時姐姐念小學了,媽媽誇她真能幹,把早春的歡欣珍藏在書頁裏了。

雪峰山下的邊城很冷,當許多樹木小草還沉睡在嚴寒的夢裏時,迎春花已經是開得一片熱烈旺盛。姐姐把摘的花一朵朵放在一個敞口瓶子裏,回家後倒上山茶油浸泡。過了半個多月,我見她每天梳頭髮時,就倒幾滴油抹在頭髮上,用木梳子梳,姐姐的長頭髮梳得黝黑烏亮,香氣飛散。媽媽梳頭時也用姐姐泡的迎春花油,她説窮人家買不起頭油,自己造的不也很好嗎?

姐姐長大後,參加工作了,還沒忘記用山茶油浸泡迎春花梳頭,用春天花兒的清香裝飾自己的心情。(菜 叢)

故鄉的春天

家鄉的親友在視頻上頻傳踏春的資訊,讓我更加懷念故鄉的春天。

三月的平原,春姑娘的腳步悄悄地行走,為田野穿上黃綠格子的花衫;邁步淺丘果林,粉的桃花、白的梨花和李花,次第開放,不斷渲染出絢麗的畫面。

最惹人喜愛的是暖暖的春陽,喜迎人們走進大自然,於是呼朋喚友追著花訊去周邊鄉村踏春遊玩。

櫻花、梨花、李花、桃花、杏花,還有鬱金香此起彼伏競相開放,逗得大家每年都非得去親近不可,而隨著“農家樂”的推廣,趕春看花的地兒愈來愈多。最典型要數東郊的某村,沿襲種花的歷史,托改革開放之福,村民以自家屋基和自留地為本,數年營造出百十家兼營花木的休閒娛樂場所。品種也愈發豐富,形成各具特色的園林,冬有梅林,秋有菊園,夏有荷塘,春天則是一派姹紫嫣紅、百花盛開的勝景。

整個春季,沒有走出水泥城堡、趕到鄉間去賞春的城市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放風箏是老少皆宜的活動,於是,彩蝶、鷂鷹、燕兒“你追我趕”地飛上晴空;花前樹下,專業的業餘的畫家們專心致志地描繪自己心儀的對象。此時,歌聲琴聲時時飄來,原來,不少合唱團也移師到郊野排練。

故鄉的春天,深深鐫刻於心的美景,永遠魂縈夢牽。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