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大別山綠色山貨網銷全國

發佈時間: 2016-02-18 16:44:47 |來源: 安徽網 | |責任編輯: 沈曄

 

你相信嗎,通過網際網路,大別山裏的農民正源源不斷地將河蝦、黑豬肉和萵筍,高價賣到江蘇、上海,甚至廣西,供不應求……

你相信嗎,霍山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在村裏開起村淘小店,幫村民從網上買東西,每月掙到六七千元純收入,有時甚至上萬元……

你相信嗎,舒城一個偏僻的農業公司,不僅已經實現2015年近億元的線上交易額,更嘗試起眾籌、認領等網際網路上的新玩法……

近年來,安徽六安順應“網際網路+”發展趨勢,推動網際網路與農業等各個領域的不斷融合,網際網路開始深刻地改變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日前,記者深入大別山區,勾勒六安“網際網路+”的生動圖卷,探尋其成功的密碼。

電商雲集 山貨走向全國

趙德龍出生於霍山,後來,他前往北京工作,接觸到“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大別山裏有很多好貨,但是很多好貨卻下不了山,能不能通過電子商務讓霍山的農産品端上北京、上海人的餐桌。”懷揣著這樣的想法,趙德龍回家創業了。2015年8月,在霍山縣的安徽大別山電商産業園,共善商城成立了。“這些山貨上了網,受到的歡迎比我們想像的還熱烈,比如銷售最好的菜籽油,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

“這讓我們的山貨搭上了資訊化的快車。”霍山縣商務局副局長任繼鴻説,霍山有很多很好的農産品,特別是山貨,品質很好,“以前都是通過傳統渠道銷售,現在通過電子商務,渠道極大地拓寬了。”除了共善商城這樣的電商經營企業,霍山還通過通過政府“背書”的方式,在淘寶、京東、1號店等平臺上開設了“霍山特色館”,自2015年7月上線以來,共引進72家縣內商家免費入駐,訪問量達200多萬人次,銷售額1000多萬元。

眾多霍山農産品通過網際網路銷售到全國各地。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7月,京東、1號店“霍山館”銷售漫水河百合2萬多斤,11月份以來的兩個月內,“霍山館”已銷售冬筍近3萬斤,而在“雙十一”,霍山縣共實現網上農産品銷售收入2000多萬元,霍山石斛、山葛老葛粉、茶葉等受到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在政府的推動和先行者的引領下,霍山的大別山電商園迎來越來越多的電商團隊,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將當地特色農産品通過網路賣到全國各地。據統計,僅在2015年,霍山縣從事特色農産品銷售的電商企業,就達到500多家。而該縣全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也突破了10億元。

“我們還引進了全國百合現貨交易中心,並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這就把銷售、採購、定價、結算、融資等供應鏈上各環節,由線下搬到線上,重新塑造了百合行業的流通體系。”任繼鴻説,該中心上線至今,電子盤上交易額近700億元,日均達3億元,“它帶動霍山百合畝均增産350公斤,增收8000元,這是網際網路給山區帶來的變化。”

農村生活因網而變

如果説産業園裏的企業,以及各大平臺上的 “霍山特色館”是電商的正規軍,那麼一個個農村淘寶店和郵樂購村級站點,就像是電子商務的民兵隊伍。但他們的實力和作用,可不容小覷。  今年50多歲的汪忠雲是去年8月份接觸到網際網路的,在霍山縣佛子嶺鎮,他負責其中一個郵樂購村級站點。“以前我也賣山貨,茶葉啊,木耳啊,等等,但是從沒有像現在這樣銷量大。我算了算,自從開始網上銷售後,我的銷量增加了一倍。”隨著上網銷售,汪忠雲的銷路也越來越廣,“周圍的一些村民,家裏有農産品的,也拿到我這裡來賣,銷量很好,最多時一天出了兩百單。網際網路真是個好東西。”汪忠雲笑著對記者説,他只需要供貨,客服由郵政請,“不用費太大勁。”

像這樣的郵樂購村級站點,在霍山有56個。任繼鴻告訴記者,霍山縣在全省率先與中國郵政郵樂農品網合作,在全縣範圍內設立電子商務進農村郵樂購村級站點56個,“這些村級站點織起了農特産品網上銷售網路,讓大家在家邊就能找到把自己種植的農産品上網賣的地方。”

除了幫農民銷售他們的農産品,郵樂購村級站點還成為附近居民生活的幫手。“我幫他們在網上買東西、繳費,接收快遞,都可以。”汪忠雲説。

如果要從網上購物,村民們不僅可以走進郵樂購村級站點,還能通過農村淘寶上網淘。

20多歲的孫敏是霍山縣玉帶橋村農村淘寶服務站的負責人。“當時阿里巴巴要在我們這裡開村淘,一共三十個點,有一千多人報名呢,我因為學的是電子商務,也開過網店,於是便成功入選了。”孫敏説,不僅城裏人喜歡網上購物,網際網路也已經開始改變農村人的生活,“他們只知道了網購,也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我們這個店,就是幫他們上網淘的。”孫敏説,在村淘裏購物,可以享受全網最低價,售後也有保證,所以生意挺好,“我現在一個月平均有六七千元的收入,最高拿過萬元。而這還不是最多的,我們有另一個點,店主一個月有過純收入兩萬元的呢。”

任繼鴻告訴記者,農村淘寶正加快電商進村,“我們縣規劃建設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100家,首批40家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現已全部開業運營,第二批20個站點也正在陸續開業。這些服務站,將讓村裏人享受跟城裏人一樣的購物消費體驗。”據統計,去年“雙十一”期間,霍山縣村淘交易額已經達到200多萬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村淘項目的實施,吸引了大批大學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上元街村站長李珊珊就是從廣州返鄉的創業青年,去年雙十一期間,她的站點交易額達到近40萬元,商品預售額16萬元,位居全國第10名。”

將土特産做成“食材中的愛馬仕”

六安人並不僅僅滿足於通過網際網路銷售他們的農産品,在開闢了網際網路的銷售渠道後,他們開始探索新的“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的玩法。

眾所週知,相較于書籍、堅果等網購,生鮮電商因其需要克服冷鏈保障等難題,而更不容易開展。但在舒城縣經濟開發區,有一家成立於去年7月的安徽二丫和狗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瞄準的就是生鮮。

“你看,這是一份剛剛發出的訂單,是發到南京市的。顧客要了一斤萬佛湖的河蝦,要了幾份我們這特有的土豬肉和黑豬肉,還有西蘭花、茶樹菇、紅辣椒、山藥。”公司負責人姚育祥拿著一份訂單,很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們的商品不僅銷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甚至廣西、四川等地區也有顧客發來訂單。

是什麼吸引幾千公里之外的顧客,讓他們想網購來自六安的生鮮和農産品呢?姚育祥告訴記者,“我們銷售的這些食材,都是生態有機食品,周邊沒有污染,純天然的,所以吸引了很多高端客戶。”為了展示自己的商品,二丫和狗蛋甚至專門請《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團隊,拍攝了好幾部短片,介紹這些農副産品的生産環境和品質,在網上也引起了海量點播,“看著精美的介紹片,再品嘗拿到手的食材,很多人就此成了我們的回頭客。”

這些很多來自大別山區的生態有機農副産品,價格比同類産品高不少,比如一斤萬佛湖的河蝦,賣到112元一斤,“我們的包裝盒也是特製的,一個要十幾元。”而在公司裏,還建了三個冷庫,“一定要保證産品品質。”姚育祥説,借助於當地優良的生態環境,他們想要做的,是“食材中的愛馬仕”,“這片生態良好的土地,盛産優質農副産品,我們希望借助網際網路,銷售給更多人,也幫助農民增收。”據了解,該公司總投資五千多萬元,2016年線上目標銷售額為1.5億元。

同樣位於舒城的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6月,也乘上了網際網路的東風。該公司的大米、雜糧、果蔬、鴨、蜂蜜等産品,主要通過淘寶、天貓、京東直營、1號店直營等電商平臺銷售。2015年,公司實現線上交易額近億元,單品富硒米銷售額突破2700萬元。

在網際網路上嘗到足夠的甜頭後,該公司也開始嘗試新的玩法。“比如我們新推的稻鴨共作項目,一方面水稻田不用化肥、農藥、讓鴨在稻田覓食吃青嫩雜草和小蟲子,另一方面節約飼料,降低養鴨成本,提高鴨肉,蛋品品質。”公司副總經理洪程説,稻鴨共作産出的大米,在網上受到了很多好評,也帶來了很好的銷售收入,“我們四百克大米賣到12元,而一般大米一斤也就兩三塊錢。”   除此以外,該公司還玩起了眾籌項目,由十個人每人湊1萬元,然後承包一塊地,“這塊地産出的大米等農産品,最後也歸這些人所有。現在一些地方流行這種模式,我們也順勢而為,效果還不錯。”洪程説,在網際網路上取得豐收後,公司也在全省開始建立O2O體驗店,“準備開12家,各大商場都有。另外,我們還贊助了不久前的周華健安徽演唱會,也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品牌。”

網際網路春風吹遍六安

記者連日來在六安採訪看到,網際網路的春風已經吹遍這片土地。

在舒城、金寨、霍山、霍邱等地,“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蓬勃展開。而圍繞六安市茶産業建成的茶葉生産物聯網應用示範基地,也完成了六安瓜片生産與經營資訊化支撐平臺建設。  霍山、金寨、舒城3縣已經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本土電子商務企業“蜂狂購”、“三個農民電子商城”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也正式上線,形成了包括食品、日用品、數位産品、家用電器在內的本地化網路零售體系。

金融和政務服務也+上了網際網路。金寨縣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級金融服務室,建立了覆蓋13.6萬農戶的信用資訊數據庫,使農戶憑信用等級不需抵押即可貸款。而目前全市電子政務內、外網路也實現市縣鄉(鎮)三級全覆蓋。

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盟委員會、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氣候論壇等機構的相關綠色發展單元聯合主辦的“綠色發展跨洲視頻連線研討會”在六安市舉辦,這在全球尚屬首次。會議發表的《貧困地區綠色發展之六安宣言》寫道:“如果我們能夠在一個原生態的偏遠落後山村,基於網際網路召開這樣一個跨洲國際視頻研討會,則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在這些地方發展起基於網際網路的各種新型綠色經濟形態,並對其傳統經濟進行改造升級。”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