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粉絲舌尖遊 味蕾深處年味濃

發佈時間: 2016-02-01 15:45:31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作者:方吉傑 張少尉 |責任編輯: 沈曄

 

過了臘八就是年,1月20日上午,市民李珍帶著三歲的女兒元元,來到超市準備採購年貨。婆婆給李珍開出了長長的食物清單,其中有一樣就是紅薯粉絲。婆婆叮囑李珍,粉絲一定要買手工製作的,就算貴點也沒關係,因為粉絲是老六安人年夜飯上必備的一道菜肴,它寓意著“錢財成串、財源滾滾”。

在我市金安區張店鎮塔山寺村,有不少手工製作粉絲的大小作坊,這些作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都打著“張”字旗號,而聞名的張老頭粉絲就出自這個村裏。

在工業化生産已經潤物細無聲地進入到許多傳統食品加工過程中的今天,這個聲名在外的粉絲品牌卻依舊堅持著作坊式的手工生産。

1月19日,當記者來到張老頭粉絲的加工作坊時,這個坐落在竹影水光之間的農家三間小院早已忙碌得熱火朝天。眼看已經臘月初十了,訂單源源不斷地通過電話和網路飛來,作坊裏,師傅們不得不趁著晴好天氣加快手裏的活計,因為在這個作坊裏,很多生産過程都與大自然的贈予有關。

“立春以後曬粉最好,陽光開始暖了;立秋以後開始收紅薯,等到立冬就不能收了。”在張老頭粉絲老闆張方明口中,一切時間都還是按照農曆以及二十四節氣計算的,因為這與他朝夕相伴的粉絲生産密切相關。

上午十時許,張家作坊的生産區已是蒸汽繚繞,七個工人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磨粉、洗粉、和面、錘面、撈絲、拉把,在這裡很少有人説話,只有和面的呼哧聲,捶打的咚咚聲,柴火的劈啪聲,撈起粉絲的滴水聲。

當晶瑩剔透的粉絲呈現在眼前時,笑容凝聚著汗水,豐收後的喜悅溢於言表。當然,撈出的粉絲還要經過冷凍和晾曬,最終成為可以售賣的商品。

而這所有的一切除了製作師傅嫺熟的手藝,原料與陽光的作用也很重要。“我家做粉絲有四十年了,一直用‘勝利百號’品種紅薯作為原料。這種紅薯磨出的粉特別適合用來做粉絲,而紅薯粉必須要經過自然晾曬。陽光、空氣與紅薯澱粉之間的奇妙反應是任何烘乾機器都無法代替的。”張方明也曾嘗試過用烘乾機器代替陽光晾曬,想借此提高産量,結果生産出的粉絲大失水準,差點毀了自家品牌和銷路。

“機械化生産出來的粉絲好看但不夠筋道,工人手工捶打出來的粉絲對著陽光就能夠看到裏面有很多氣泡,這樣的粉絲就有彈性。”張生拿著一根粉絲告訴記者手工粉絲和機器生産出的粉絲的區別。29歲的張生是張方明的小兒子,他跟著父親學習製作粉絲已將近10年。“剛開始也曾出去找工作,但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那種生活,於是在家裏幫忙做粉絲,挺好的。”

2015年,“張老頭粉絲”獲得了金安區首屆旅遊商品大賽優秀獎,這讓張生看到了自家粉絲的新出路。“我們鎮裏有溫泉、有皖西大裂谷,來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知道我們家粉絲的人也越來越多,去年有景區的人專門到我家來預定粉絲,下一步我們準備跟景區聯繫,走原汁原味的土特産路線。”張生興致勃勃地説。

“張店鎮是遠近聞名的景區大鎮,去年全年入境旅遊人數約6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約6000萬元。我們去年成功舉辦了桂花節、桃花節、消夏啤酒節等活動,‘旅遊興鎮’是張店緊緊圍繞的發展戰略。”金安區張店鎮宣傳委員韓飛告訴記者。他説,像張老頭粉絲這樣具有濃厚地方鄉土色彩的手工特産正是鎮裏重點打造的。

馬上要過年了,張方明父子又將迎來一個豐收的年份,這裡面有辛勞的汗水,也有父子倆默契的合作。年夜飯上,張家人也必然少不了要吃他們自己製作的粉絲。用張方明的話説,粉絲是老六安人年夜飯桌上的頭盤菜。同樣,春節也是中國人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節日頭牌。即便年夜飯的功能表年年重復,即便飯桌上大部分食物都可以由工業化流水線替代手工製作。但在萬家燈火皆明的彼時彼刻,團圓、鄉情,比任何東西都重要,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就像張生家粉絲作坊裏鍋灶中的火焰,從爺爺到父親再到他們年輕的一代,變化卻又延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