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倉村變遷曲

發佈時間: 2016-01-07 16:23:11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作者:儲勇 張世巧 |責任編輯: 沈曄

 

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是能提高土地産出效益,也是解決當前農村空心化、務農人口老齡化的有效途徑。然而,在金安區雙河鎮晁倉村村民的記憶中,幾年前村裏的土地並沒有“吸引力”,即使是本村種植大戶也不願意“問津”。前幾年,該村蔬菜種植大戶劉坤曾想流轉50余畝土地,但最終還是把目光轉向了鄰村。

“基礎設施落後是主要原因。”晁倉村書記郭昌俊説,晁倉村位於雙河鎮的東部、豐樂河的下游,由於地處圩區,再加上過去基礎設施極為薄弱,村裏易澇又易旱,農作物收成差。“就拿水利設施來説,全村沒有一處可用的排灌站,一到乾旱時豐樂河水無法灌溉,而內澇時又難以排水。長期以來,村民雖然習慣種雙季稻,但因為綜合成本和風險因素,收益遠不如其他地方種單季稻掙得多。”

世世代代依靠土地為生的村民,難以從土地中刨出更多的收益,這使得晁倉村長期頂著“貧困”的帽子難以摘掉,並且貧困戶的絕對數量更是居高不下。據該村2014年的統計,全村370戶1500多人中,貧困戶佔到83戶205人。對於晁倉村來説,脫貧的任務重、壓力大。

誰不想過上好日子呢?可是,處在貧困中的晁倉村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呢?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政策實施中,晁倉村與金安區政協“結親”,2014年10月起,金安區政協開始對晁倉村實施精準一對一扶貧。

“村民最需要什麼,我們就去解決什麼。”扶貧工作隊隊長劉國元到村後,通過細緻的走訪、調查,傾聽村民的呼聲,認識到根據扶貧工作精準化的要求,應該將工作切入點放在村民最迫切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上——以村級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快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增強村莊和村民脫貧的“造血”功能。

通過積極爭取,一年時間裏,共有600多萬元的扶貧項目資金在晁倉村落實。該村新建了村內三條到中心村民組的水泥路,讓村裏告別多年來僅有一條水泥路的歷史;新建梁墩、壩口兩座提灌站,解決農業生産易澇易旱的問題;整改農電網,解決村民生産生活用電難問題。針對村裏種糧效益低的問題,實施“增糧工程”項目,以改善農業生産所需水、電、路、渠等設施為抓手,提高土地産出效益。

2015年12月30日,在豐樂河雙河段,記者看到圩堤一側的梁墩提灌站的土建工程已經完工,“之前的提灌站還是上世紀50年代修的,設備老化基本荒廢,一到用水時,渠道另一側的500多畝土地只能‘望水興嘆’,等明年春天,這個新提灌站啟用了,就再不用為灌溉的事發愁了。”村民劉全穩高興地説道。

隨著村裏基礎設施的一天天改善,不僅村民的生産、生活條件好轉了,越來越多的“望天田”也成了豐收地,村裏的土地日漸“升溫”。村民張大如、韓玉虎等人陸續流轉了600多畝土地發展規模種植,來自樅陽等地的種植大戶也來到村裏承租土地拓展規模。郭昌俊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村1148畝耕地中三分之二以上被大戶流轉。為促進土地流轉,村裏還分別組建了農民種植合作社和養殖合作社。

在著力改善村級基礎設施的同時,一年多來,對照精準扶貧要求,作為幫扶單位的金安區政協分別對54戶貧困戶實施了“包保扶貧”,截至2015年,該村已有13戶貧困戶40人摘掉貧困帽子。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