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三筍”,融化竹産業之冷

發佈時間: 2016-01-05 16:35:57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責任編輯: 沈曄

 

“都説靠山吃山,可我們現在卻是‘守著金山討飯吃。’現在毛竹價格降得太厲害了,原來9寸的竹子至少能賣到15至16元一根,現在9元還不見人來收。”今年58歲、家住諸佛庵鎮桃源河村的程理清大爺忍不住抱怨道。

程大爺家兩個兒子都在外面打工,老兩口年紀大了,實指望靠著幾畝竹園過日子不用發愁。可他竹林離公路有10公里,找人幫忙砍,一天砍不到20根竹子下山,管吃管喝還要180元一天。他一算賬,一半以上都是人家的,自家砍了竹子一半錢都得不到。

竹農增收路漫漫

霍山縣是“中國竹子之鄉”、“江北毛竹第一縣”。現有毛竹面積45萬畝,立竹總量8000多萬株,年採伐量約1100萬根,年加工竹材約1500萬根。

全縣共有竹加工企業200多家,其中規模加工企業16家,産值超億元企業3家,主要産品有竹地板、竹傢具、竹整合材、竹蓆絲、竹炭、竹工藝品、清水竹筍、筍乾等上百個品種,現有國家級林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7家,市級林業龍頭企業5家;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兩家,中國馳名商標1個,省著名商標1個,省名牌産品3個。竹産業已經成為該縣山區農民發展效益農業、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産業之一。

按説該縣竹農僅憑毛竹收入一項也能衣食無憂,而實際情況是該縣農民毛竹單項收入不足5000元,大部分農村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仍是外出務工。為何身處“大別山第一竹海”,卻“吃不著竹子飯,發不了竹子財”?

“受大經濟形勢影響,竹加工業不景氣,毛竹作為原材料價格也上不來,毛竹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噸900元到現在的不到600元,幾乎降了3成多。去除人工採伐成本,竹農每年從竹林中實際收益確實已經大不如前。要想帶動竹農增收致富,還得另辟蹊徑才行啊!”該縣毛竹産業發展局局長劉禮平説。

“一竹三筍”新思路

北風吹霜,臘味飄香。12月20日上午,霍山縣諸佛庵鎮小堰口村村民吳克霞來到自家的竹林,觀察了一番腳下鬆軟的山坡地,用特製的小鐵鋤在地上刨了起來,三兩下就挖出了一根兩頭尖尖肚兒壯的冬筍。“這種黃泥拱冬筍最好吃,這棵至少有一斤多。村裏會挖的一天挖個幾十斤不成問題。”吳克霞笑著説。

“我們的合作社有69戶竹農、2280畝竹園,每畝冬筍低的300斤,高的能達到1000斤。今年冬筍豐收,上市半個月,已經賣掉2000多斤,近的銷往蚌埠、淮北,遠的銷往北京、上海,現在每斤能賣七八元,春節前後價格更高點。只要肯下功夫,冬筍一季掙個萬把塊錢是沒問題的。”小堰口村竹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遠志翻出手機上的微店頁面高興地説。

諸佛庵鎮桃源河村余良志家有毛竹山100多畝,是縣級“一竹三筍”科技示範戶。他以5畝竹山做試驗,照按林業專家的要求,開溝定量定期施複合肥和有機肥,同時在山上高處挖了蓄水池,天旱了就按要求澆水。

余良志説:“從今年冬筍的收益來看,如果我將100多畝竹林都按‘一竹三筍’標準經營,一年肯定不止增加一倍收入。我們村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見我的竹山效益不錯,也紛紛回來發展‘一竹三筍’産業。”

“一竹三筍”即指以毛竹材、春筍、鞭筍和冬筍綜合豐産為培育目標的竹林培育管理新理念。通過人工干預,利用科技手段,對毛竹林進行墾復、撫育、施肥、噴水、覆蓋增溫、生物病蟲害防治和合理採伐等措施,促使毛竹園産大徑竹材和産量較高的冬筍、鞭筍和春筍。“一竹三筍”培管技術既提高了毛竹徑圍和成材量,又延長了竹筍供應期,一年投資、多年收益,提高了竹林綜合經濟效益。

“硬的不行,只有發展軟的。要想推動毛竹産業健康發展,促進竹農增收致富,就得走‘一竹三筍’的路子。今年冬筍豐收,保守估計冬筍産值能達到1000萬元以上。”諸佛庵鎮相關負責人杜芳宏大略估算了一下。

打破困局闖出路

諸佛庵鎮有15萬畝竹海,毛竹儲蓄量達到3000萬根,但長期囿于傳統觀念的限制,村民並沒有挖掘、食用、銷售冬筍的習慣。

畢業于浙江林業大學的涂必江自2013年在諸佛庵鎮任職以來,便在當地大力宣傳“一竹三筍”。他還親自帶隊赴浙江等地實地考察,諮詢專家學者,走訪當地竹農,實地察看生産基地、加工企業,論證推廣“一竹三筍”技術能夠給竹農帶來多大的效益。“首先要把竹農的心路打通,觀念意識放不開不行。”這是老涂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以往我們這兒的冬筍,白白讓山上的野豬拱了也不捨得自己挖,都覺著挖了冬筍對來年春筍上竹子不好。老涂來了之後又是下鄉上培訓課又是搞啥對比實驗,現在我們這兒人都知道,冬筍不挖也長不成材,挖了冬筍的竹園來年上春筍反而更多更壯實。”現在熊遠志的腦筋也轉過彎來了。

截止目前,該鎮按照“政府推動,群眾自願,科技指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在小堰口、西石門、桃源河、石家河、仙人衝等村建立了“一竹三筍”多處示範基地共5000余畝。

竹農一開始對發展‘一竹三筍’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該縣山高嶺大,幾乎沒有像樣的林間道路,毛竹採伐、竹筍採挖都要肩挑背扛翻山越嶺,來回遠的都要一二十公里,採伐成本過高讓竹農對靠竹增收不抱多大希望。

“修建林間道路一是佔地問題糾紛難解,幹部群眾談之色變;二是縣裏沒有專項資金支援,一家一戶難以進行。浙江安吉那邊一公里林間道路補助5萬元,如果我們能爭取到部分補貼,村裏、竹農再自籌一部分也就能修起來了。明年我們想把這事列入到‘一事一議’項目,幫咱鄉親們早日修好這林間路。”劉禮平局長對這事很上心。

“我們縣每年毛竹發展資金只有400萬元,只夠用於營造林培育、竹農培訓等竹業一産方面。我們鎮雖然盛産‘黃泥拱’,但縣裏也擠不出資金幫竹農做品牌推廣。好在現在很多村民都在自發地開起了網店,縣裏也在咱鎮上設了電商産業園分中心,今年已經把冬筍賣得很紅火了。打開村民心路,修好了林路,拓寬了商路,咱山裏人才算真正闖出個致富路。”涂書記樂呵呵地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