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溫泉水 巧走養殖路

發佈時間: 2015-12-22 14:42:53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作者:王元軍 |責任編輯: 沈曄

 

12月16日上午,在舒城縣山七鎮湯池畈村,科技特派員、舒城縣特種水産養殖場、特種馴養繁殖場場長汪中福正在往他的養龜池里加溫泉水,讓冬眠的烏龜泡個“溫泉浴”。

來到山七鎮街道旁的特種養殖場,養殖戶汪中福領著記者參觀了他的養殖區。今年62歲的汪中福,右腿殘疾,不善言辭,但精神頭十足。為什麼叫特種養殖,就特殊在他養殖的種類上。養殖場內,烏龜、豪豬、野豬等,都在他的馴養範圍。“養烏龜的池子裏都是溫泉水,另外餵養的豪豬、野豬、黑毛豬、散養土雞等,喝的也都是溫泉水。”汪中福介紹,他利用自然資源山泉水開了個溫泉休閒浴場,讓當地人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溫泉浴,同時也能給他的養殖業帶來便利。汪中福説:“我對家鄉的溫泉資源情況瞭如指掌,如今開發的溫泉水水溫大約40度,日出水240立方米左右,溫泉浴場又用不了那麼多,白白淌了也可惜,加之溫泉水含有多種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礦化度,硫磺含量很少,適宜做養殖用水,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如今,汪中福的養殖場佔地20余畝,年産龜苗4萬多只,售賣特種商品豬百餘頭,整個養殖場年産值300萬元左右。

提起開辦養殖場的經歷,汪中福感慨萬分。用他自己的話説,身殘志不殘,只要勤勞,有拼搏的精神,就能把日子過好。身有殘疾、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在追求事業成功的路上,比正常人付出的艱辛更多,而堅定的創業信念加上不服輸的性格,一直支撐著他大力發展自己的事業。

1954年,汪中福出生在山七鎮龐畈村一個貧困的農家,父母多病先後早逝,哥哥是啞巴,家庭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在他8個月大的時候,忙於生計的父母因為沒有看護好,幼小的他從床上摔了下來。當時家境貧寒,摔跤後沒有送到醫院治療,後來造成肌肉萎縮,右腿落下了殘疾,不能負重不能受寒。因為家窮,小學沒上完他就輟學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20多歲的他,娶不到媳婦成不了家,家裏的生活還要靠親戚和村裏好心人的接濟。他暗暗跟自己較勁,一定要靠勤勞和雙手改變家庭的窘迫。

因為對養殖比較感興趣,汪中福通過訂閱雜誌和出門請教等方式自學,隨後他又學會了水産養殖技術,不斷摸索,把自家承包的責任田改成了最初的小型養殖場,喂豬養烏龜,給他帶來了財富。1984年,他成為鄉里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小富即安不是我的性格,要幹規模就要做大。”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和努力,他慢慢地擴大規模,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山七鎮探測到了溫泉,獨具慧眼的汪中福看到了溫泉的價值,於是他把養殖場搬到了現在的地方,開始利用溫泉水發展水産養殖,養殖品種有草龜、巴西龜、鱷龜以及鳙魚等。經過嘗試和學習,取得了特種動物馴養證件,開始從事野豬、豪豬等馴養。

開始養龜和馴養野豬、豪豬的時候,對於汪中福來説,最大的難處在於他不懂技術,也不識字,除了懂得點有關龜的感冒、發燒外,其他常見的水黴菌病、金錢龜頸潰瘍病等,他一概不知,因而造成了不少損失。初期投入雖多,但效果不是很明顯。後來,通過自學和實踐,養龜養豬技術日益成熟,他的養龜和馴養野生動物事業也逐步走上正軌。

富裕後的汪中福並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十里八村的鄉親紛紛前來學習養殖經驗,汪中福毫無保留,一心一意教,細緻耐心講,直到讓鄉親們聽明白為止。目前,在他的養殖場裏,有近20名飼養員,大多數是殘疾人或家中有殘疾人。他們在養殖場打工,1年有近3萬元的收入,而且包吃包住,使這些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有了生活保障。本身身患殘疾的他,深知殘疾人家庭的不易。

在汪中福家的客廳墻上,挂滿了他的各種養殖證件和取得的榮譽,他連續多年被評為省市縣級優秀科技特派員和優秀共産黨員。當地老百姓提起汪中福,都説他身殘志堅,沒有因為身體殘疾而一蹶不起,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道路,讓人由衷的敬佩。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