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綠色發展 建設幸福六安
——專訪六安市市長畢小彬
發佈時間: 2015-12-17 09:50:50 |來源: 中青線上 | |責任編輯: 沈曄
5月9日,革命老區安徽省六安市舉辦了第二屆六安市綠色發展論壇,再次邀請專家為生態文明建設“支招”。此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剛剛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本屆論壇由六安市委宣傳部、六安市綠色發展指導委員會主辦,中國青年報社為合作單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這是綠色發展理念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近日通過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綠色化”這一發展理念首次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與“新四化”協同推進的重大政治任務。
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弘揚紅色精神、致力綠色發展、放飛金色夢想”,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總取向、總戰略,統籌、引領未來的六安發展。
“綠色發展戰略的提出是基於六安自身條件做的一些思考。”六安市市長畢小彬説,“六安優勢很多,有區位優勢、有交通優勢、有資源優勢、有政策優勢,但最可持續的、最大的優勢是生態環境的優勢。”
畢小彬表示,當前,六安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根據歷史經驗,在此階段也是各類生態環境問題快速積累、矛盾比較突出的時期。如果不對傳統的發展模式及時進行調整,六安無疑將步發達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後塵。
“六安目前走到了一個關鍵歷史節點,不可能重復一些地區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環境代價的發展道路,而綠色發展正是我們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六安要實現跨越轉型和科學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畢小彬説。
綠色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畢小彬説,通過幾年的努力,六安的綠色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産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産業佔GDP比重逐年提高,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增長;發展品質穩步提升,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稅收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生態建設紮實推進,全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8個、生態村4個,省級生態鄉鎮25個、生態村73個,市級生態村96個,霍山縣成為中西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和安徽省首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金寨縣、舒城縣成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5縣區被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巢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霍山、金寨兩縣被列入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六安將堅定不移地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總體目標是:通過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品質穩步提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準顯著提高,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體系初步建立,生態産業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深入人心,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努力把六安建成安徽優質水源地、華東地區生態後花園、大別山區轉型發展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
畢小彬説:“為此,我們將念好五字訣:一是念好‘優’字訣——以優化城鄉空間佈局為基礎,推進新型城鎮化。二是念好‘轉’字訣——以産業生態化轉型為抓手,提升經濟發展品質。三是念好‘節’字訣——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為突破口,促進低碳迴圈發展。四是念好‘保’字訣——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構建穩固的生態安全屏障。五是念好‘建’字訣——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激發全社會參與積極性。”
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家園
畢小彬説,目前,六安市正在統籌考慮全市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戰略佈局,控制工業建設空間,保證生活空間,確保農業生産空間,擴大生態空間。積極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市、中心城鎮集聚,結合農村空間佈局調整,降低生態環境的人口承載負擔。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建設,不斷加強城區及周邊草地、濕地等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的保護,積極推廣綠色建築,建設多層次的城鎮綠地體系。
“六安的目標是堅持生態優先,突出鄉村特色,體現田園風貌,注重文化傳承,大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家園。”畢小彬説。
畢小彬表示,六安將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推動傳統産業新型化、新興産業規模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培育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業等新業態。發揮大別山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以及生物醫藥、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努力培育高效低耗的生態經濟。
下一步將以“六安茶谷”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五百里茶谷,融入中蒙俄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把“六安茶谷”打造成為産業谷、生態谷、養生谷、旅遊谷、富民谷。啟動六安綠色城南産業發展戰略研究,探索綠色城鎮化發展新路徑。深入開展淠河流域治理、淠河綠色長廊工程,著力打造以高效農業、觀光農業、度假休閒為主體的淠河生態經濟帶。加快實施霍邱經濟開發區園區迴圈化改造工程,積極探索鋼鐵工業迴圈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
剛性約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畢小彬表示,六安將優化資源配置,努力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消耗的依賴和對環境的外部性影響,提升資源利用的集約化水準,逐漸形成“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推動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創建和霍山、金寨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工作。推進森林增長工程和綠色長廊建設,增強生態承載能力。實施生態修復和治理工作,切實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生態功能區和礦産資源開發區的生態保護、建設與修復。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大別山區(淠河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工作。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大力推進城市大氣污染、農村面源污染、工業污染等防治工作,嚴格環保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環保違法行為。”畢小彬説。
六安將以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體系,傳播生態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努力創建集約化的生産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充分激發人民群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建立完善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評價考核制度、監管制度、資源使用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等制度體系,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畢小彬説:“同時,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以法制手段、剛性約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本版人物照片由本報記者趙迪攝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