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學生樂當“豬倌”
發佈時間: 2015-12-09 13:56:39 |來源: 皖西日報 | |責任編輯: 沈曄
大學畢業後去城市裏覓得一份好工作、擁有穩定的收入和生活應該是大部分“90後”的選擇,可在裕安區順河鎮龍頭村,便有這麼一個“90後”男孩,他從江西科技學院物流專業畢業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毅然回到老家開起了養豬場。
結實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除了一副略顯精明的黑邊眼鏡和充滿智慧的雙眼,這個1991年出生的小夥兒看起來就是一個地道的農家輕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梁磊,從小就“耳濡目染”了村裏的各種農活,特別是養豬的一整套流程。“小時候家裏少則兩三頭,多則十幾頭,放學後有時候就幫著父母親喂豬,每次看著一頭頭豬‘吧唧吧唧’地吃著自己投放的飼料,就有一種莫名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而且總覺得自家養的豬肉吃起來格外的香。”梁磊笑呵呵地説。
帶著這份從骨子裏透露出的對“農活”的親近,大學生涯最後一年的畢業實習,與大部分選擇留在城市企業的同學不同,梁磊選擇了宣城的一個農業集團,在那裏更進一步地學習了畜牧養殖。實習期滿畢業時,梁磊覺得還沒有學到養豬業的“精髓”,因此他又繼續自費在該農業集團學習了半年。
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在城市裏找到工作,梁磊卻一點兒也不著急,因為在他心中關於未來的雛形已越來越清晰,農家出身的他不想在城裏的朝九晚五生活中麻痹自己,他想回到家鄉創業,充分發揮自己在養殖業和物流業兩方面的專長。
説幹就幹,父母親知道兒子的想法後,都十分支援,還積極地替兒子分析目前養豬業的狀況。梁磊的老家龍頭村在一個山崗上,在那裏,農村一家一戶的養豬業現在已經基本絕跡,一方面是因為養豬風險大,而且缺少勞動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農村基本上都住上了樓房或者磚墻瓦頂房,豬圈既不衛生又與主房格格不入,導致大部分的農戶都覺得養豬還不如自己買肉吃簡單實惠。與父母親一番商討後,梁磊覺得,養豬這件事要不然就不幹,要幹就得大幹。如果不把養豬規模化、産業化,自己回來這麼“小打小鬧”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梁磊自己家有10余畝的開荒地,2014年年初,梁磊平整了7畝開荒地,用於興建養豬場,又用父母親支援的所有家當30萬元作為資金,建了4棟豬圈31間豬舍,每棟面積約300平方米,共計1200平方米,並經有關部門批准,取得了“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從此,“六安市裕安區龍興養豬場”便誕生了。
父母的支援不但堅定了梁磊的信心,也給了他努力工作的動力。他的養豬場雖然不是特別大,但目前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合肥、六安、霍邱、以及新安鎮、單王鄉、丁集鎮等地的屠商常年與他保持聯絡,經常到府採購。而他飼養的仔豬品種也非常先進,養豬場擁有丹麥與英國的二元雜交種母豬17頭。經過近兩年的經營,目前,養豬場已經初具規模,存欄仔豬有300多頭,待出售的有150頭以上。目前一年可出欄600頭,毛收入150萬元,純收入可達50萬元。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梁磊坦言遇到困難也曾想過放棄,但是一想到自己既然做出了選擇,就咬著牙也得熬過去,周圍懷疑的眼光,反而成為了他前進的動力。“如果今年效益好的話,來年我還準備擴建一棟500平方米、能存欄300頭育肥豬的豬圈。養豬場門口還得修一條200米長的砂石路,便於生豬外運。”談到未來養豬場的發展,梁磊全部心中有數。同時,對於支援家鄉的發展,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準備聘用貧困戶到自己的養豬場打工,一方面充實人力,另一方面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為家鄉發展盡一份力。”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