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武大假學生”不能全怪學校

發佈時間: 2015-05-25 16:11:28   |  來源: 西部商報   |   作者:楊朝清   |  責任編輯: 君君

 

90後學生交15萬元“就讀”武漢大學4年,畢業時竟發現自己沒有學籍。近日,當事學生張鵬(化名)回憶這4年經歷,坦陳曾發現老師從不點我們6個人的名字。隨後,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正式回應稱:這是一起盜用武大名義進行的招生詐騙事件,將配合警方調查。

(5月24日《京華時報》)

筆者所工作的學校和武漢大學只有一街之隔,對“武大假學生”並非第一次耳聞。事實上,在武漢多所重點大學周邊,都存在著類似的招生詐騙事件;筆者也曾花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帶領一位被虛假招生宣傳蒙蔽的學生及其家長走訪學校招生辦公室、宿舍管理中心,避免了一位“假學生”的出現。

作為招生詐騙的受害者,張鵬及其家庭不僅承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還面臨著更為深層次的社會割裂。幾年寶貴的青春時光過去了,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的心理落差和相對剝奪感,讓張鵬一家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然而,“武大假學生”卻不能將矛頭全部指向學校,卻忽視了自己的疏忽和過錯。

作為昔日的高考失利者,張鵬原本“無緣”武大;只不過,在所謂“神通人士”的欺騙之下,缺乏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張鵬一家成為了“花錢上名校”的受益者,家裏甚至還為此舉辦了酒席。試圖利用制度“漏洞”的機會主義一旦成功,將對社會公平正義造成嚴重的破壞。換言之,張鵬一家追求的不是真正教育公平,而是要實現不合理的利益訴求。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和原子化、個體化的學生相比,學校通常處於一種強勢地位。在“同情弱者”的輿論壓力下,學校往往會承擔超越法律義務的無限連帶責任。在“武大假學生”事件中,武漢大學是否有工作人員存在著權力失范,還有待警方的調查;即使存在腐敗現象,招生詐騙事件並非校方所為,不能進行以偏概全地“一刀切”。

武漢大學在2000年由四所大學合併組建,校園面積大、師生人數眾多,學生宿舍也很分散,武大正規的統招研究生,也有居住在校外的。在社會流動迅速、異質性強的當下,武大在學生管理上難免會存在著“空子”,難免會存在邊緣地帶。在利益驅動下鋌而走險的人們恰恰利用了這些“漏洞”,將“武大假學生”當成一門生意。

不論是當下一些高校在學生管理中存在的短板與不足,還是公共治理上存在盲區、讓違法犯罪行為沒有得到及時、有力的規訓與懲罰,抑或機會主義盛行、讓高考失利者和坑蒙拐騙者形成了利益合謀,“武大假學生”並非個案,具有普遍的公共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將“板子”全部打在武大身上,卻忽視不良社會心態和公共治理上的問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