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母虐童”案的尷尬暴露了什麼?
發佈時間: 2015-04-08 08:38:5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這兩天,“9歲男童渾身傷痕疑遭養母暴打”事件仍在持續發酵,揚子晚報記者昨天採訪了解到,小虎因為想念養母,和生父母一起來到南京尋母,並想重回校園。(4月7日中國新聞網)
南京的養母虐童案件引發全社會關注,不僅僅是因為9歲男童背上的那道道讓人觸目驚心的抽打傷痕,更是因為虐待孩子的養母身份以及和被虐待孩子親生父母的特殊關係,還有事件發生後孩子和孩子的親生父母對於養母虐待孩子的態度,都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在一片關注聲中,我們尷尬的發現,無論是被虐待的兒童,還是孩子的親生父母,他們對於養母令人髮指的虐待行為似乎並不是那麼恨之入骨,甚至還表示出了原諒甚至是急切想見到施虐者的想法。孩子的親生父母就對媒體表示:“我們並不怪他們,也不怨恨他們,他們確實幫了我們很大的忙,希望童童能儘快回到南京,繼續上學。”被虐兒童本身也不怨恨他的養母,甚至嚷著要回南京找媽媽,説媽媽平時對他很好。這次挨打是因為自己撒謊了,今後再也不惹媽媽生氣,就不會再挨打了……
一個震驚全國的養母虐童案件,雖然以養母被刑拘作結,但是受虐的兒童以及他的親生父母的言行也著實讓公眾不得不思考另一個層面的問題——除了運用法律武器懲罰施暴者,被收養的孩子的未來怎麼辦,怎麼通過制度建設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生,這或許是這個案件所反饋出來的最有價值的部分。
根據新聞報道得知,孩子的養母是具有高學歷的知識分子,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平時對孩子也非常關心,尤其是在學業方面,甚至比帶自己生的孩子還上心,但正是這樣一個外表看起來非常符合“良母”形象的母親卻做出了讓所有父母都感到震驚的事情,可以説這樣的形象和內心心理的病態是形成巨大反差的,而這種反差如果不是專業人士的介入和觀察,是看不出來的,也就是説孩子養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在收養這個孩子之前進行全面評估,是不會發生現在的尷尬的,但遺憾的是,當前我國在兒童收養的相關規定中,對於收養人的審查非常簡單,沒有考慮到收養人精神、情感狀況可能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專家指出,如果能夠在事前進行評估,是能夠降低被收養兒童遭受虐待的可能,這點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就被執行的非常好,完善的調查以及科學縝密的評估,必然會大大降低孩子遭受家庭暴力的概率。
此外,在此次養母虐待孩子的事件中,孩子的親生父母對待孩子養母的態度也頗值得人玩味,雖然孩子的母親和養母是表姊妹關係,具有血緣親情,但是把自己的孩子抽打成如此慘烈的樣子,竟然還替她求情,這種對於孩子遭受虐待的不重視甚至是麻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對於一些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低收入者來説,這或許只是孩子的不聽話讓養母生氣而一時犯錯,因此可以簡單的就原諒了……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孩子的父母是想通過這樣的讓步為孩子謀求一個更好的未來,但不管怎樣,通過孩子的父母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在保護兒童免遭家庭暴力方面,社會公眾的觀念意識提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剝奪養母的監護權容易,但是建立保護兒童免遭家庭暴力的機制需要長期付出,我們期待這一個個案能帶動更多人的思考和有力的行動,期待完善成體系的兒童家庭保護機制早日建立。
新聞熱圖 >>更多